愛崗敬業好干部 社區群眾貼心人
——記秦州區天水郡街道暖和灣社區副主任楊昭
![](/Files241/BeyondPic/2014-5/23/20140521053734120.jpg)
在暖和灣社區副主任楊昭的辦公桌上擺放著共產黨員示范崗的牌子,牌子上公示的姓名及崗位職責介紹了楊昭的基本情況,這給前來辦事的居民提供了很多方便。楊昭,女,漢族,現年33歲,中共黨員,2007年畢業于甘肅政法學院,同年分配到天水郡辦事處工作。她中等偏瘦的個子,堅定有神的眼睛,披肩的黑發,干練的言談,大方的舉止,給人以陽光向上的力量。對待工作雷厲風行,對待群眾服務周到,對待同事誠心公平,對待學習勁頭十足的個性給人以認真負責、和藹可親的良好形象。在短短七年的社區工作中楊昭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社區工作者。
拿群眾作鏡子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楊昭把學習教育、聽取意見和即知即改作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的有效抓手,在嚴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區指示精神,學習規定篇目的同時,確定自選篇目和自選活動進行深化學習,并協助社區主任一同安排部署活動開展工作。楊昭深刻認識到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是對黨員領導干部進行的一次“作風大考”,這個“大考”是以群眾滿意為標尺,是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題,以反對“四風”為抓手,以“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為總要求,以“三嚴三實”為對照,以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精神為紅線的實踐活動。通過活動,使黨員干部得到黨性鍛煉,服務群眾的能力得到提升,讓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活動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在活動開展中,楊昭通過集中學、分散學、外出參觀學、對照榜樣精細學等方式方法,深學悟透精髓要義,學活用活焦裕祿精神實質。用在社區工作中,就是全心全意服務好社區群眾的百姓情懷;凡事善于調查研究的求實作風;善于擔當,勇克難關的責任意識;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勤于自省,遵守法紀的工作定律。活動開展中,她聯系思想工作實際,組織黨員干部認真開展了“相信誰、依靠誰、為了誰”的交流討論,采取“群眾提、自己找、上級點、互相幫、集體議”的方式,深入思考,細心對照,認真查找自身不足,進行即知即改。特別是在走訪群眾,聽取意見中拿群眾作鏡子,楊昭走進居民院落,旮旯里巷,鋪面門店,轄區單位等場所,采取“亮名身份,說明目的,打消顧慮,平等相待,誠心交談,用心引導”等方式,征求到各類意見建議780條,歸納梳理為69條,即知即改50條,包括巷道衛生整治,路燈不亮,辦事拖拉,態度生硬,亂貼廣告等問題。對一時不能整改的進行張榜公示,設定時間表和路線圖進行逐一整改。
同事劉維菊生病需要住院,楊昭第一時間把她送到市內醫院進行治療。住院期間,她多次探望,送去鮮花和水果等,鼓勵她堅強應對,早日康復。同事們親切的稱她為“好姐妹”。轄區老黨員赫廣英患有小細胞性肺癌,經常要住院治療。她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經常帶著禮品進行探望并鼓勵她好好養病。轄區內有三戶失獨家庭,她經常進行走訪,了解他們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并和社區班子成員一起對他們進行慰問,鼓勵他們樹立生活信心。
楊昭把社區工作總結為“七法并舉”,即把群眾當親人,惠民政策經常講;把自己當學生,社區課堂天天學;把群眾利益當大事,違紀警鐘時時敲;把工作當“責任田”,春夏秋冬勤耕耘;把學習當“補鈣”,宗旨意識記心頭;把同事當朋友,冷暖酸甜共分擔;把家庭當港灣,風雨歸程好偷閑。
小社區大舞臺
2012年,在社區換屆選舉工作中,楊昭高票當選為暖和灣社區副主任。為了熟悉社區情況,掌握工作的主動權,她利用一月的時間,把社區1351戶居民住戶悉數跑遍。腦子里有了暖和灣社區居民居住的清晰方位圖和工作對象清單表,為今后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一個月的入戶走訪下來,楊昭臉上的皮膚黑了幾分,但增添了幾分穩重和干練;體重少了幾斤,但多了幾分自信與擔當。而轄區居民對這位剛來乍到的副主任更是多了幾分了解與信任。特困居民王大媽說,“我家生活困難,供給孩子上學很吃力,楊昭看到我們家里的情況后,當即拿出了隨身攜帶的200元錢補貼零用,我們非常感激這樣熱心的好干部。”
在暖和灣社區這個大舞臺,楊昭只是用腳板丈量了本職工作,用心體察了民情,這種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這種對轄區情況了如指掌的接地氣精神,既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又磨練了堅守群眾工作的奉獻精神。
工作就是硬擔子
楊昭認為工作就是擔起硬擔子,要對得起社區群眾的信任,對得起黨員干部光榮稱號的本質要求。2007年,在對王家魔社區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中,為了調動社區居民參保積極性,她和社區兩名公益性崗位的同志,每天深入居民家中宣傳政策,講解利害,工作的耐心和真誠付出得到了社區居民的積極配合。為了方便居民繳費,她中午從不休息,加班加點為居民辦理醫保。在這項工作評比中,她所在的社區是全街道參保率最高的。
由于表現突出,她被調整到街道社保所工作。為了盡快熟悉工作業務,她經常向社保所所長請教有關問題,潛心鉆研業務,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協助所長開展工作,在人社局的考核年終考核中受到充分肯定。2011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試點工作開始,為了街道各社區順利開展工作,她認真學習鉆研政策,為社區社保站長進行業務培訓,推進工作整體開展。那時她的孩子才幾個月大,但為了工作,她把孩子托付給公婆,一心撲在工作上,有時候晚上9點多了,她還在單位認真整理各種資料,細心錄入居民養老個人信息,由于工作突出,2012年她被秦州區人社局評選為先進個人。
擔任暖和灣社區副主任的崗位,使楊昭倍感肩上的擔子重大。把暖和灣社區打造成“諧和社區、品牌社區、便民社區、陽光社區”,把事關群眾利益的實事辦好,把事關群眾利益的好事辦實,讓領導放心,讓群眾滿意,讓同事信賴,這是楊昭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自己分管的婦聯、精神文明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等工作切入,動腦子、想法子、創路子、跨步子,使社區工作呈現勃勃生機,得到了社區群眾的一致好評。
婦聯工作事關婦女兒童權益保護,事關社區和諧穩定,事關家庭幸福,楊昭在下崗婦女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爭取、孩子就近就地上學等方面急婦女之所急,想婦女之所想,為轄區34名婦女辦理小額擔保貸款,使他們的創業有了資金保障。居民李大姐就是因為參加了社區公益性崗位培訓,獲得了一份工作,這使她找到了生存的自信。李大姐親切的稱呼楊昭為社區婦女的“親姐妹”、“娘家人”。 以“解萬家愁、暖萬家心”為服務宗旨,楊昭經常組織社區黨員干部深入居民家中排憂解難,對有幫扶能力的社區居民與貧困家庭結成幫扶對子,定期走訪重點貧困戶,重大節日上門慰問,保證他們過一個祥和的節日。
楊昭的丈夫在外地工作,孩子一直由公婆幫忙照看。2013年初冬的一天,她中午下班回家已經是一點鐘了,她照例先看看孩子,再做家務。當時,孩子在床上睡覺,一開始她沒在意,公婆對她說,孩子今天一直睡不醒,直覺告訴她孩子生病了,她快步來到床邊用手一摸,孩子的額頭燙的像個火爐一樣,體溫竟達39度!她一把抱起孩子與公婆一同打的趕往醫院,醫生讓給孩子輸液治療,等到給孩子看完病已經兩點過了。由于當時社區正在進行選舉,工作很多,她把孩子交給公婆,連家也不回就直接去單位了。有時候家人也會抱怨,覺得她不著家,只想著工作,她便會耐心的寬慰家人,告訴他們社區工作的難處,慢慢的家人也理解了她。
不學習就沒道理
楊昭深知社區工作千頭萬緒,紛繁復雜,許多工作政策性、法律性,規范性很強。而每個前來辦事的居民個體又千差萬別,人員構成復雜,文化程度參差不齊。這就需要全科醫生式的“診治頭腦”勝任本職工作,而學習就是補充儲備和堅定信仰,補充精神之“鈣”的最好方式。因此,暖和灣社區每周固定半天的學習早已是求得人人進步的一種常態。而根據自身工作需要進行的自我加壓,自我分散學習更是一種良好的習慣。學習之后的交流討論,互相揚長補短,促進了社區干部集體的知識更新和整體進步,這也是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始以來出現的新氣象。在楊昭的辦公桌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社區工作路線方針政策,《論群眾路線——重要論述摘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文件選編》、《厲行節約 反對浪費——重要論述摘編》、《黨章》等書籍就是她鉆研學習,搞好工作的行動指南。正因為孜孜不倦的學習和知識儲備,使楊昭在社區工作中運用自如,水到渠成。隨著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這個最基層的社區干部必將進一步發揚黨的優良作風,弘揚焦裕祿精神,為基層基礎工作的千秋永固發揮應有的作用,因為人民需要好干部,時代呼喚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