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春光明媚,和風徐徐,屋內報告聲朗朗,擲地有聲,“天寒地凍,我開旅館時只為多掙兩元五一張的床位費,寧可把自己的床鋪讓給顧客,我一晚上蜷縮在躺椅里,煎熬到天明,也要掙出弟弟的醫(yī)藥費……”隨著海淑珍老人《不離不棄姐弟情》的深情講述,會場內有的人眼圈發(fā)紅,有的人在擦眼淚,在半個多小時的報告會上,道德模范報告人贏得了9次掌聲,這是日前西關街道舉行的第六講道德講堂家風篇報告會的一個場景。道德模范報告人是自由路社區(qū)居民海淑珍。
此次講堂在“傳承好家風,弘揚孝文化”的贊美聲中拉開了帷幕,一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讓我們共同品讀了中華民族關于孝道的的傳統(tǒng)美德。隨即,大家共同聆聽了海淑珍老人講述的《不離不棄姐弟情》,海淑珍老人用她那地道的天水話向大家講述了她經(jīng)歷過的故事:如何照顧為患脈管炎截去雙腿的弟弟海耀;如何在家人不支持的情況下,從西安趕過來,承擔起照顧父母及殘疾弟弟的責任;如何伺奉父母親,照顧弟弟的吃喝拉撒;如何勸導弟弟放棄輕生的念頭;如何含辛茹苦開起旅社,委屈自己只為多掙床位費給弟弟買藥;如何引導自己的子女在她走后繼續(xù)照顧弟弟,傳承延續(xù)孝道,講到動情處聲淚俱下,講到欣慰處流下感動的淚水。她講述的那一件件感人事跡如一顆顆閃亮的珍珠,散落在會場上發(fā)出清脆悅耳的響聲,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隨后大家又聽取了環(huán)西社區(qū)蔡安成老人講述的《家風影響一生》;西站社區(qū)居民趙敏講述的《風雨同舟相攜一生》,她為照顧患腦梗,行動不便的丈夫,13年如一日,任勞任怨,連孩子都沒生的感人故事;永慶路社區(qū)李新忠書記講述的《幸福一家親》;解放路社區(qū)老居民主任雷蘭芳講述的《家風對自己的影響力》等感人故事。聽完故事后,現(xiàn)場的許多人都感動的熱淚盈眶,紛紛表達了對道德模范報告人的敬意,也講述了自己對于孝道和家風的理解,也讓在場人員明白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的深刻含義。百善孝為先,盡孝不能等,我們要傳承好家風,弘揚孝文化,趁著父母健在的時候盡到自己的孝心,而不要等到父母去世的那一天,更不要讓這種等待成為遺憾。
活動結束后,西關街道黨工委書記王秀英對此次活動進行了點評,她指出,本次道德講堂活動,內容真實感人,身邊人自己講述自己的道德模范故事,讓大家看得見、摸得著,效果很好,尤其是海淑珍老人的感人事跡,讓人心靈受到洗滌,用道德講堂這種形式,講述自己身邊的,我們要將這一做法長期堅持下去!
此次道德講堂的舉辦再次讓居民感受到了家風、孝的重要。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要讓孝順這朵中華民族的奇葩艷麗綻放,永久不衰,要讓這朵奇葩可以像甘泉一樣澆灌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繁榮與昌盛。 (西關辦事處 何俐麗 王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