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隨身攜帶的物品不是零錢鑰匙手機,而是一把用來鏟廣告的小鏟子;每天無暇顧及自己家的事,卻用大量的時間幫助鄰居、幫助社區、幫助自己不認識的陌生人……在秦州區天水郡街道辦暖和灣社區,他有個響亮的綽號:現代活雷鋒。
“活雷鋒”的名字叫劉思義,是暖和灣社區的一名志愿者,今年已71歲的他,將自己退休后的時間全部奉獻給了社區志愿工作。
社區年齡最大的志愿者
4月18日,帶著些許好奇和崇敬的心情,記者在暖和灣社區見到了劉思義老人。花白的頭發,慈祥的面容是劉思義老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今年已71歲的劉思義,雖然已是須發斑白,可一說起話,做起事來卻仍像個血氣方剛的青年人。劉思義曾經在西藏當過八年兵,正是這段軍旅生涯鑄就了他正義、無私的品格,復員后他返回家鄉天水成為紅山廠的一名普通工人。在部隊和單位劉思義就是大家眼中的熱心腸,苦活累活也總是搶在前頭干。退休后,他更是閑不住,經常主動給左鄰右舍幫忙。
四年前,劉思義主動要求加入到社區志愿者服務隊,成為社區年紀最長的志愿者。為了使小區內能有一個良好的治安環境,他每天將巡邏當做自己的首要工作。從早到晚,人們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替鄰居鎖上沒鎖好的門,領著居民清掃樓道,協助社區工作人員開展各項工作……
有一次,劉思義在巡邏時,發現一家網吧有接待未成年人上網的不良行為,他立即走進網吧勸說老板不要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網吧老板開始對劉老的勸解不以為然,還嫌棄他多管閑事。可劉思義卻一直堅持不懈地勸說和教育。后來,老人的堅持深深感動了網吧老板,當即將店內的未成年人驅趕出網吧,從此以后也再沒有出現過接待未成年人進入網吧的現象。
懷揣救心丸 志愿服務不停歇
說起出門身上必帶的東西,很多人想到的是鑰匙、錢包和手機,可劉思義的身上必須要帶的卻是一盒速效救心丸和一把小鐵鏟。“心臟不好藥要隨身帶著,鐵鏟是我的工作必需品,更是小廣告的克星。我每天從早到晚巡邏,只要發現小廣告就立即鏟除,我們社區附近的小廣告都逃不出我的鐵鏟。”
除了鏟廣告,劉思義每天還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要在紅山小學學生放學時,作為義務交通協管員護送孩子們過馬路。一趟接一趟,每天等所有的孩子都安全過了馬路,他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吃飯。采訪中,當記者問他:“您心臟不好,還隨身帶著救心丸,每天從早到晚為社區的瑣碎事忙碌,身體能吃得消嗎?”老人哈哈笑著開玩笑說:“在家里閑著,我的心臟才要急出病。每天出來巡邏能幫社區多解決一些事,我心里舒坦。”
正是老人的這副熱心腸和骨子里的責任感,讓他幾年如一日地堅持為社區的瑣碎小事忙碌著、操心著,正如暖河灣社區工作人員說的那樣,劉老在社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不起眼的小事,可貴的是,他總是把每一件小事都當做是最重要的工作去做,正是有了劉老的帶動,越來越多的居民加入到社區志愿者的隊伍,社區的治安、環境衛生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才越來越好了。
多給年輕人傳遞正能量
別看劉思義老人已經70多歲了,但矯健的身姿卻讓很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這些年我在社區轄區范圍堅持巡邏,很多人覺得我閑得沒事干,其實我反而是鍛煉了身體。”說到自己的好身體,劉老認為離不開自己的志愿工作。他告訴記者,做志愿者就擁有了一顆奉獻的大愛之心,正是有了這樣一種豁達、包容的心態,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好,因此家里的人也從最開始的擔心變為現在的絕對支持。
“我入黨已經四十多年了,做黨員就要為人民服務,這樣才配得上這個稱號。”劉思義老人說,從部隊開始,他就一直要求自己做任何事都要為他人先著想。老人的思想也深深影響了自己的兩個孩子。劉老的小兒子目前在西藏當兵,兒子去參軍的那年,不少父母覺得西藏的氣候條件不好不愿讓孩子去,劉思義卻鼓勵小兒子到最艱苦的地方去。一些人說他這個父親有些狠心,劉思義卻告訴兒子,好男兒苦一些累一些不要怕,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才是最光榮的。如今他的小兒子扎根西藏已經多年,正是父親的諄諄教誨一直鼓舞著他堅守在那片土地上。
對兒子、對身邊的年輕人,劉思義老人總不忘傳遞傳統的正能量,很多時候他更是以身作則為年輕人做著榜樣。一年前,劉思義到市區去辦事,在途中偶遇一位年紀比自己還要大的老人突然摔倒,當時正值中午下班時間,很多路人都圍了上來,卻沒有一個人來扶摔倒的老人。劉思義見狀,二話沒說走上前將跌坐在地上的老爺子扶了起來,隨后耐心詢問他有沒有不舒服,接著幫對方聯系家人,直到確定那位老人沒有大礙,他才放心地離開。“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歪,下次碰到了我還要扶。相信我這樣做也能給更多的年輕人做個好榜樣。”
“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劉思義老人總是將這句話當做自己人生的一句座右銘。路邊堆積的垃圾他總義務清掃,樓道擋路的物品他總督促主人清理,犯了錯誤的人他總耐心教育……點滴小事,卻處處彰顯著劉思義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我沒有想過能做很大的事情,只想在可能的條件下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幫助服務別人,讓自己活得更有價值!”(賈敏 李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