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帶漸寬終未悔
---記秦嶺中學最美鄉村教師張友斌
二十四年前,張友斌從師范學校畢業后回鄉任教,期間,他曾有過進城任教的機會,但他選擇了放棄。為堅定自己扎根山區的信念,二十四個春秋,他無怨無悔地把青春獻給教育事業。
每年的暑假,不少希望調入城里的鄉村教師,常常托關系、為調動進城而忙碌。但秦嶺中學張友斌老師而言,卻是例外。每當暑假臨近,他不是想著調入城里教學,而是把自己關在家里,打開教科書,研讀教案,寫教學文章。多年來,他情牽鄉村,心向教研、勤勤懇懇,安心樂教。他多擔任畢業班語文科,所帶班級學生成績均居全區前列,同時他積極向教研雜志投稿,屢投屢中,并獲佳獎。秦嶺中學校長曹鳳翔說:“張友斌老師是我們學校的骨干教師,常年擔任畢業班語文教學工作。他24年如一日,扎根山區,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教學工作成績突出,教研工作也有特色,是一位深受學生、家長和同事喜歡的好老師。”
做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同在鄉下教書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呆在鄉下。張友斌老師緣何與眾不同,因為他主動放棄了許多可以進城的機會,當時不少人都曾笑他是否“腦門入了水,還是思想有毛病。”20年前, 是什么讓他做出了與眾不同的決擇?二十年來這一直是迷,直到現在他才道出個中緣由。是鄉親們對老師的尊敬,是家鄉的需要,他最終選擇了留在山村。張友斌告訴記者:“進城教書曾有過機會,但我覺得自己在家鄉工作更有意義。因為在20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深深感受到當地學生家長對老師的尊重,特別是每年新學年開學,不少家長都會到學校找到我,要求他們的孩子能由我來教,就讀我的班級。為此,我感覺非常欣慰,也感覺到有付出便有回報,覺得家鄉的人情味很濃,在家鄉教書非常有意義。”
張友斌老師89年從教以來,一直擔任山區中學語文畢業班工作。在教學中,他基本功扎實,教學手段新穎,注重體驗性學習。在閱讀、寫作、多媒體教學等方面,敢于創新、力求突破,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語文教學風格。同時,他關心年輕教師的成長,把自己的教學經驗不余遺力地進行傳授,讓年輕教師迅速成為各科教學的骨干。
初為人師,他發現學生并不像自己當年那樣喜愛語文課。在學生心目中,語文成了枯燥、道德說教的代名詞。當他在一本專業雜志上看到語文課居然排在最不受學生歡迎的課的首位,他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沒有情感,道德就會成為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養偽君子。”要把教育當著自己的生命,要把政治教育當著自己的生命,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去。 用熱情點燃熱情,用生命喚醒生命,張友斌老師在心中暗下決心,要讓自己的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24年來,張友斌老師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個星期天。無論是寒冬臘月,還是酷暑盛夏,一桌一椅一小燈是他最忠實的伙伴,見證著他為自己心愛的事業奮斗的過程。為了上好一節課,他翻閱幾乎所有能接觸到的資料。為了讓課堂充滿激情,他認真琢磨每一句課堂語言。為了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他六進西北師范大學,不惜花費高額長話費向北京專家求教。
由于長期勞累,張友斌老師犯有多種慢性病,痛苦折磨著他,但為了他心愛的事業,他依然堅持著。2001年,他由于高血壓暈到在地上,妻子把他送到醫院 ,輸完液他連家都沒回就直奔教室。妻子生氣地說,你真的是不要命了。他笑著對妻子說,教育就是我的生命,沒有教學,沒有學生,我的生命也將完結。
父親理解他,2002年,父親患心肌梗塞住進了醫院,讓大家瞞著他,直到他回老家后才知道父親還在醫院。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時。望著父親虛弱的身體,張友斌老師的淚水禁不住流了下來。為了教育,為了父親,為了學生,他還有什么放不下的!
張友斌老師認為,愛孩子應該是教師的職業品德。教師愛學生,一個很重要的表現就是相信每個孩子,每個孩子都具有巨大的潛能,而且每個孩子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只有獨具慧眼,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潛能,鼓勵孩子去不斷地自主探索,才能使他們的才華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一個好的教師心中永遠不能有“壞學生”這個概念。只有從內心愛學生,以誠待學生,關心學生,理解學生,體諒并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難處,才能真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他深信付出一分愛,就會有一份回報。
有一個女生因受社會青年糾纏,又與家長爭吵,賭氣出走。家長生氣地自己回家,宣稱不要這個女兒。張友斌老師沒有放棄,找了一個通宵,終于在一個學生家里找到孩子。他首先找到那社會青年,要求他不要再來糾纏,又找這位女生談話,和他談社會,談人生,女孩子泣不成聲, 1996年,這位同學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大學。
秦嶺中學的語文教學在秦嶺鄉享有一定的聲譽,離不開張友斌老師。張友斌老師認為,教育離不開競爭。 一個不善于競爭的教師,他走不了太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競爭的社會。社會如此,教師職業也是這樣。我們的教育對象,我們的學生,處在非常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時時刻刻接受著多方面、多層次的影響。教師的影響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成功,取決于教師在多大的層面上協調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對學生施加影響。對于一個會做工作的教師,他會調動千軍萬馬來實現自己的教育抱負。
教育需要理想,只有燃燒起理想的火焰,我們才能使我們整個民族變得強盛,變得有凝聚力,我們才能在與世界各國的競爭中站住腳。教育是永恒的事業,一代教師的追求,兩代教師的追求,全體教師的追求,會在校園里燃燒起理想的火花,并從而使我們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張友斌老師將教育當生命,把全部愛心獻給學生,帶領全體組員為民族的振興而奮斗,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秦嶺鄉的希望,看到了山里娃的希望。
在全區課改的全面鋪開之時,張友斌老師實踐并真切地感受著課改的真諦,并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著、探索著。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教材,給教育帶來了嶄新的面貌。作為一名一線的骨干教師,他非常重視理論學習,平時認真閱讀教學雜志上有關新課程改革的文章,學習教科研專著,認真聆聽各類講座,通過一系列的學習,促使他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對新課程理念的感悟不斷加深。他深深知道:只有學習,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不學習則落伍,不進步則退步。 由于對業務的不斷鉆研,他的教學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先后8次被評為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深受同事和社會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