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王珠英老師在秦州區藉口學區最偏遠落后的山村學校-----趙家窯小學任教,在那兒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來,她憑著對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徹底改變了學校簡陋的辦學條件;從此,她就和學生、教育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一直扎根山區,她把愛灑向山村,讓孩子們享受知識快樂同時,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她熱愛教育事業,認真履行一個人民教師的職責,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對工作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團結同事,講究師德,嚴格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深受學生的愛戴和家長的好評。
剛參加工作是,王珠英被學區派往趙家窯這所偏遠落后的鄉村小學教學點,學校校舍簡陋,破舊不堪,小小的窗戶只有一片玻璃碴,其他的用紙糊著,顯得教室很黑,教學資源匱乏。幾個孩子擠在四條腿的長板凳上,有的趴在長木板的桌子上寫字,有的用膝蓋當課桌歪歪扭扭的寫字。由于山路崎嶇,交通閉塞,離藉口鎮二十里,離市里六十里,經濟落后,人們思想滯后,七八歲的孩子不念書放牛,放羊。學校就一二兩個年級的復式班。她一人既是負責人又是老師。
看到這樣的現狀,更加激起了她一心改變落后局面的決心。有種無形的力量驅使她,一定要讓山區的孩子好好讀書,樹立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遠大的理想。她走村串戶動員家長,免費讓超齡兒童進校門進課堂,開啟他們渴求知識的心靈。她多次懇求村干部動員村民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自己也把僅有的一點工資添進去,建起了寬敞明亮的教室。為了讓學生有新桌凳坐,她節假日多次徘徊在陡峭的山路上,找學區領導,托親戚朋友,磨破了嘴皮,為孩子們購置新課桌。環境逐漸改善,隨著時代發展,讓山區的孩子接受現代信息,通過窗口看到外面的世界,他著手購置現代教育技術設備,自學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術能力,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在兒童眼里,教師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和仿效的榜樣,是最有知識品德最高尚的人。因此,他特別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道德修養,面對一張張天真無邪的小臉,她以身作則,以自身的榜樣去感染學生,熏陶學生。對剛入學的小學生,幫他們掃地,教他們怎樣合作完成掃地,擺好桌凳,共同學習,大家怎樣相處,愛護自己的學習用品,不亂拿別人的東西,課間帶學生玩游戲和學生打成一片。教育學生在家做個好孩子,在校做個好學生。
他在工作中,深深地認識到,時代在前進,社會在發展,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意識到自己知識的不足,從而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因此他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學習,取得了大專文憑。參加新課程培訓,深刻理解新課程理念,全面掌握,熟練應用,靈活創新地使用教材。收看電視新聞了解國家政策,自覺學習網絡知識,利用業余時間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彌補自己知識方面的不足。為了學生更好地學習,身心健康發展,他放下教師的架子,蹲下來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的困惑和問題,與學生交朋友,通過自己的人格榜樣,影響和鼓勵學生明確目的,端正態度,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良好學習氛圍。在課堂上,她大膽探索新的教學方法,采用形式多樣的手段,使課堂氣氛輕松愉快,學習興趣濃厚。她因地制宜,動手制作相關教具如直尺、三角板、圓規等,帶領學生深入到田間地頭,尋找春天,觀察桃花,杏花,梨花的外形特征,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增強熱愛大自然的熱情,親自感受農民伯伯的艱辛,從而教育他們深深懂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義。增強學生更應該尊敬長輩,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改變家鄉的落后面貌,就要學到科學知識,學到真本事,科學種田種果樹,發家致富的道理。課前他精心備課,查找資料,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并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選擇恰當有效地教學方法,上課時,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言,及時予以肯定表揚,課后及時批改作業,對學生進行輔導補缺補差,因材施教,激勵他們學習,全面提教育教學質量。
沒有別的,就是一份執著,一份責任,一份感情,一份愛。她這么多年實在太辛苦,領導想給她換個舒適輕松的工作環境,但是她得知后,主動找到領導說:“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我,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我不走”。就這樣她一干又是10年。 她不僅關心學生的學習,而且關心學生的身體和生活。經常走到學生中間去,問寒問暖,有同學因病不能上課,她便主動去家里看望,對家有困難的學生送去溫暖。二年級的張貴同學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靠父母外出打工,供他上學。后來父親身患重病,住院治療。張貴學習退步十分嚴重。她了解到這些后,迅速給張貴同學買學習用品,在“六一”兒童節時,還給他買禮物祝節日快樂。讓他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樹立學習的信念。她利用課余時間給張貴同學補課,鼓勵張貴同學好好學習,回報父母,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升學考試中兩門成績名列前茅。她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甘為人梯,學為典范,她把愛無私的毫無保留的獻給了所有學生,去年五月份的一天下午,一年級的趙明濤同學,在課堂上,情緒反常,時而皺眉,時而摸頭,她細心觀察情況不妙,詢問之下才了解到午休時,一吃完午飯便和同學相伴玩耍,高興之余不慎摔倒,頭部撞在鄰居家墻角邊緣的水泥棱上,當時哭著去找大人,家長看了沒事就勸說來校上課。下午四點出現了反常現象,慢慢趙明濤頭疼加劇,惡心。作為這所山區學校負責人兼老師的她,臨危不懼,立即打電話詢問了在鄉衛生院工作的朋友,需馬上送往醫院做檢查,不能再耽誤,于是,請家長聯系車,慢慢下山再以盡快的速度驅車趕往醫院,途中孩子以處半昏迷狀態,在醫院搶救住院需要交費時,她便拿出自家的伍仟元錢,供趙明濤同學手術治療費用。住院期間,她白天給學校學生上課,利用晚上休息日,替換家長細心照料趙明濤同學,給他買喜歡吃的水果和食品。擦洗手臉,喂吃的,漸漸的他康復了,家長的負擔減輕了許多,對她感激不已。同病房的人都稱她是學生的老師媽媽。趙明濤康復上學的第一天,她就制定了對他補課計劃,利用休息日和晚上去他家補課。在升學考試中,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二年級。對此,家長感激不已,逢人就夸,“真是一位好老師,是老師挽救了他家孩子的生命”。愛心的溫暖師生情感,交流在學生教育轉化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往往老師的一句關切的話語,一個親切的手勢,都會給學生帶來無限的溫暖,點燃他們進取的火花,從而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王珠英老師就這樣,三十年來,憑著對事業的癡心、對學生的愛心、對工作的熱心、對未來的信心,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得到領導的肯定社會的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