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森林的“零距離”接觸
——走進天水市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
甘肅日報記者 陳泳
(配圖:天水在線)
森林體驗教育最早興起于德國,1986年,“德國森林基金會”第一次使用“森林體驗教育”這個術語,從那時起,森林體驗教育開始得到不斷的發展。森林體驗教育的目的是通過人們參與森林互動體驗活動,加深對森林的感悟和認識,激發人們愛林、護林、愛護環境的自覺性,引導人們積極保護森林,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我省的森林體驗教育開展的情況如何?它和普通的課外教育有什么不同?帶著這些問題,6月上旬,記者來到位于天水市秦州區的國內首家森林體驗教育中心進行采訪。
去“森林教室”里上課
6月6日早晨,秦州區南山的豹子溝里陽光明媚,綠樹成蔭。秦州區石馬坪中學初一一班的同學們早早地就來到這里,準備接受他們的第一堂“森林課”。
森林體驗探險通道依據豹子溝的自然地勢而建,是一個全長2.5公里環形。在入口處做熱身準備時,班上的白新宇心里不由得嘀咕起來,“到了山里,除了爬山還能干什么?估計又是分組比賽爬山了。”然而讓他想不到的是,進入通道入口的第一項活動居然是站平衡木。
只見一塊直徑兩米多的圓形木板“斜躺”在林間的小道旁,一側著地,另一側高出地面十幾厘米。“這塊平衡木只有中心一個支點,怎么才能讓它完全離開地面呢?”一位帶隊的工作人員問道。
同學們一下明白了,紛紛興高采烈地站上了木板,大家手拉著手小心移動著,自發地相互提醒,用身體感受木板的重量。看似很簡單的一個游戲,卻進行了很長時間,當木板完全與地面平行,不再傾倒的時候,團結協作帶來的愉悅讓同學們不由自主地歡呼起來。在森林里做這樣的游戲,白新宇和同學們都是第一次,他擦了擦腦門上的汗,開始感覺到這不再是一次簡單的課外活動了。
林產品展示區、野餐區、觀鳥區、詩歌與藝術區、土壤互動解說區……越往森林深處走,森林體驗探險通道帶給孩子們的驚喜便越多。
在探險過程中,中心的工作人員還在不同的區域設立了不同主體的活動。例如讓孩子們閉上眼睛躺在樹林里傾聽,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種聲音;用布蒙眼睛,觸摸樹林里的各種生物;讓他們扮演植物的各個部分,體驗植物如何從土壤里汲取養分,如何抵抗昆蟲的入侵……和白新宇同班的羅翼翔高興地說:“這樣的體驗課真是太有趣了,我真希望天天都能來。”
帶隊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通過在森林中行進時穿插的這些活動,可以誘導孩子對森林產生興趣,教給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
寓教于樂的“立體課堂”
“探險”時感受到的大自然的奧秘該如何解答?在老師的帶領下,石馬坪中學初一一班的同學們來到山下的森林體驗信息中心尋找答案。
剛剛于今年5月13日落成的森林體驗信息中心,主體建筑為三層。一層為樹干造型,以“認知森林”為主要內容,運用現代科技陳列形式,將森林藝術貫穿到森林的歷史演變當中,普及森林知識,探尋森林奧秘。二層為樹冠造型,以“森林的功能”為主要內容,全面展示全球森林文化,激發人們關愛森林、關愛生命的感情。地下一層為樹根造型,以“人林和諧”為主要內容,為來訪者提供一個森林產品手工制作場所。
森林體驗信息中心不同于傳統的博物館,展項形式設計集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為一體,重點突出了互動體驗環節,幾乎每一個展項都能讓孩子們做一次難忘的游戲。
剛走進展廳,一組組附帶植物生長圖片的轉輪便躍入眼中。從一只嬌嫩的新芽,到一棵參天的大樹,再到一片茂密的森林……在同學們用手撥動轉輪時,一次森林生命的循環便完整地呈現了出來。
在一個名為“森林生態”的電子屏幕前,幾個孩子正在體會森林對洪水到底有多大作用。按鈕一按,屏幕上方的水龍頭便開始噴水,水流的大小代表著雨量的大小,水流淌到屏幕上時,屏幕中便會真實地演示水流對草地、林地等地表造成的影響。
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副主任楊霞介紹說:“森林體驗教育主要是針對青少年這一特殊的教育對象,讓青少年在體驗森林的過程中,對森林產生情感。區別于課堂教學,這種‘森林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方式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
森林體驗教育的未來展望
2004年,省林業廳與德國復興銀行共同組織實施了總投資1.3億元的中德財政合作天水生態造林項目,項目已于2010年全面完成了人工造林任務。在項目實施階段,中德雙方利用項目剩余資金,于2011年在天水市秦州區建立了國內首家森林體驗教育中心。前不久,該中心還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獎。
為什么要建這樣一個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呢?
省林業廳外事合作處處長連雪斌介紹說,中德財政合作生態造林項目在其他省份也有,項目剩余資金大多用于繼續造林。在天水生態造林項目實施期間,我省林業部門先后幾次派出人員赴德國考察學習,德國的森林體驗教育給每個考察團成員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我省在2009年向德國復興銀行提出了在天水市建設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的意向,經過雙方多次研究、論證,制定了建設方案。
短短幾年時間,秦州森林體驗教育中心給青少年提供了課外實踐的平臺和親身體驗森林的機會,激發了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能力、團結協作精神,并輻射影響周圍群體樹立保護環境、造林愛林的思想意識,培養出了一批森林體驗教育工作人員,取得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甘肅是個窮省,森林體驗教育這種從異國而來的“洋教育”能否長久?
省林業廳副廳長張肅斌說:“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引進國外的森林體驗教育理念和方法符合建設生態文明的戰略舉措。在甘肅生態脆弱的前提下,這樣的森林體驗更顯意義重大。”他還表示,森林體驗教育中心是公益性質的單位,在項目資金用完的情況下,中心的進一步發展還需借助更多相關部門的扶助和社會力量的支持,使森林體驗教育的效果不斷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