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十八大·聚焦小康】
“土窩”也能生“金蛋”
秦州區牡丹鎮流轉土地促農增收工作速寫
(特約記者 彭高峰)日前,記者在牡丹鎮看到,青壯勞力紛紛外出打工,婦孺老弱往農田里,他們也說去打工。
“我們把土地租給太極集團種藥材,再到地里打工,每天還能掙幾十塊錢。”大柳樹村一位姓劉的老婦人說,她口中的租是指土地流轉。
牡丹自然條件適宜種植中藥材。早在2009年,重慶太極集團中藥材種植公司就在秦州區牡丹、平南兩鄉鎮種植中藥材產業。“這里地理條件好,產量高、質量好,今年我們又在牡丹流轉土地1260畝,種植半夏、黨參、當歸等中藥材。”重慶太極集團中藥材種植公司總經理何山說,“一畝地流轉費800元,同時雇用本村勞力,按每平方一塊二定額支付勞務費。”
無獨有偶,原先在城里從事建筑行業的本地老板溫李強,也看到了土地上的商機,早在三年前從華陰梁山區流轉來一千畝撂荒地,做起馬鈴薯種薯繁育的生意,去年創建三禾農業科技公司。今年他又流轉土地一千多畝,并成立馬鈴薯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兩百多農戶入社。
在外人看來沒有價值的農村撂荒地和剩余勞力,在太極集團和溫李強眼中,卻成為不可多得的“香餑餑”。他們先后流轉的土地都超過兩千畝,每年支付租金200多萬元,帶動上千戶農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依靠土地流轉政策盤活了農村留守勞力,鎮上因勢利導,一方面大力宣傳土地流轉政策,一方面積極動員組織留守勞力農閑時為企業打工。”牡丹鎮鎮長馮晉說,“截止目前,全鎮流轉土地已經超過五千畝,吸引32家外地和本地企業投資中藥材種植、馬鈴薯種薯繁育和肉牛養殖等產業,推動產業規模化,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了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