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尚德:中國改良古琴第一人
![](/Files237/BeyondPic/2013-3/22/20130322102906709.jpg)
(秦州區外宣辦)在甘肅天水,他可謂是古琴制作行業的一個標桿,不僅堅持用手工制琴,而且對沿襲了幾千年的古琴弊端進行大膽改良,將傳統古琴掛弦落后,雁足栓弦繁瑣,琴軫調弦原始,操縵費時費力(上弦調音稱之為操縵),琴身需用沙袋支墊等等不足之時全部解決,并于1998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
他制作的古琴杜絕各種化學漆,沿襲古法采用中國傳統的大漆髹漆,鹿角霜、八寶灰打底、麻布敷琴,制出的古琴色澤飽滿、光亮厚實,漆面溫和地漫射出養目之光。他還曾邀請已故天水書畫大師董晴野先生為古琴監制。所制古琴音質或松沉蒼古、或清亮恬美,得到彈奏者和業內同行的高度贊揚。
2012年12月,堪稱工藝美術界“奧斯卡”的第十二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評選結果在金城揭曉,他的作品《古琴》榮獲創作創新一等獎。盡管如此,他和他的“熊氏古琴”如今仍處在深巷之中,僅靠同行與熟人的口口相傳發展著……
![](/Files237/BeyondPic/2013-3/22/20130322102935910.jpg)
秦州區山水新城。太昊遺音琴坊。
古音齋的鐵門虛掩著,遠遠便能聞到大漆和木料散發出的味道。推門而入,主人熊尚德正在給已制作好的琴胎刻字,愛徒張濤則在一旁為雁足刻槽。這位聽聞已久的古琴制造大師乍現于眼前時讓我一時有些訝異,笑容憨直,過于樸素且不善言辭,和記者先前想象中的形象相去甚遠。然而,當我們坐定聽他平靜地講述古琴制作技藝時,一位大師所具有的風采便在這古音齋呼之欲出了。
古琴,原名“琴”或“七弦琴”,古時又稱瑤琴、玉琴,是我國一種古老的撥奏弦鳴樂器,相傳為人祖伏羲所創。有史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那時的琴僅有五弦,后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各加一弦,始成七弦。另據史料記載,直到三國時期琴七弦十三徽的制式才成定式,至唐宋,古琴制作技藝方達到黃金時期。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古琴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于《詩經•關雎》,唐代詩人劉長卿亦曾詩云,“泠泠七弦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詩仙李白也愛琴,有詩描述,“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等等。
在我國民族音樂界,古琴是一種流傳最為久遠和最受文人雅士推崇的彈弦樂器,位于琴棋書畫之首,吹簫撫琴、吟詩作畫、登高遠游、對酒當歌一度成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動寫照。
春秋時期,孔子酷愛彈琴,無論在杏壇講學,或是受困于陳蔡,操琴弦歌之聲不絕;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成為廣為流傳的佳話美談;魏晉時期,嵇康給予古琴“眾器之中,琴德最優”的至高評價,終以在刑場上彈奏《廣陵散》作為生命的絕唱;唐代文人劉禹錫則在其名篇《陋室銘》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幅“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的淡泊境界。至于司馬相如、蔡文姬、阮籍等亦均以擅琴著稱。
酷愛古琴的熊尚德對于古琴的發展歷史可謂熟稔于心。據他講解,后來在歷史的衍變過程中,由于諸多因素,古琴制作技藝幾近失傳,直到近年才因其高古、典雅漸漸出現于世,日益為現代人所推崇,成為集收藏、實用、觀賞為一體的藝術品。
![](/Files237/BeyondPic/2013-3/22/20130322103113696.jpg)
1995年,熊尚德在一本音樂雜志上無意間看到,在一艘飛向外星探求外星生命的宇宙飛船上,作為國粹瑰寶的古琴被選列在其中,這增加了他研制古琴的決心。也就在那一年,他摸索著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把古琴。
熊尚德說,制作古琴很有講究,琴長三尺六寸五,代表一年又365天。十三個徽代表十二個月再加上一個閏月,琴尾寬四寸表示四季,琴的款式不一樣,但是制出的音色要達到古琴應有的音域特色。如今在甘肅天水,熊尚德無疑是古琴制作行業的一個標桿,他不僅堅持用手工制琴,而且對沿襲幾千年的古琴弊端進行了大膽改良,將傳統古琴掛弦落后,雁足栓弦繁瑣,琴軫調弦原始,操縵費時費力(上弦調音稱之為操縵),琴身需用沙袋支墊等等不足全部解決,并于1998年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被贊譽為我國改良古琴第一人。
“我從1964年跟隨父親學習刻字,木雕,而父親的師父許佩倉不但會刻字,還會斫琴、做雨傘。只不過那時候天水好古琴的人實在很少。”
古音齋內,65歲的熊尚德一邊埋頭刻著字,一邊細細回憶著少時的學藝時光。昔日,他的父親曾是秦州有名的篆刻家,秦州城很多名人的印章皆出自老先生之手。當年,為了讓兒子的手藝得到長足的進步,父親還曾領他專程拜訪其好友——天水老藝人吳尚仁請教木工技藝,那時他雖不滿20歲,卻早已接觸到木型、修琴等幾近失傳的手藝。其實,他的父親當年也曾繼承其師的制琴技藝并自己創造了很多做琴圖紙和調音技法、曲譜等重要資料,卻在文革期間東藏西藏,在一次搬家中不慎丟失,僅剩下一張詳細繪在宣紙上的伏羲式和仲尼式古琴外形尺寸和部位的圖紙。談及此事,熊尚德至今仍覺遺憾。
上世紀九十年代,天水不斷有人打問到他身懷絕技,拿著壞了的老琴慕名而來找其修理,每次修好后他都會拿家里的圖紙和這些琴對照,逐漸發現以前的琴沒有統一的尺寸和標準,琴腹腔的厚度、長度、龍池鳳沼、納音等均深淺不一。久而久之,他愈發覺得,包括北門張氏的幾張古琴在內及早年修過的那幾張琴多少顯得窄薄,不夠大氣從容,缺乏美感。
于是,制作并改良古琴的念想開始在熊尚德心中萌芽并日趨成熟。而事實上,他的這一決定也就意味著要將后半生奉獻于古琴。此后,他便憑著心靈手巧、驚人的記憶等特長,開始收拾工具、搜集資料,悉心回憶父親口傳心授的技藝,工作之余擠時間,加班加點,幾經周折,花費了多半年的時間,獨立摸索著制作出他人生中的第一張古琴,盡管由于經驗不足有所缺陷,這張琴并不是很完美,但這畢竟邁出古琴創新改良堅實而有力的一步。
那年,熊尚德開始改良古琴的同時,國內有些民族樂器廠也在進行改良,但卻并未像他一樣獲得專家認可。
熊尚德說,他起初做的古琴也是傳統式樣,但好多琴家都說,操縵時太費勁,因為傳統琴的定音靠的是琴軫,通過轉動琴軫,拉動絨剅,琴弦也就拉緊了,在上弦的時候低音的四根弦拴在一個雁足上,高音的三根弦拴在另一個雁足上,如果有一根弦斷了,就要把其中的一組全部拆開,拆開就要重上弦。
“我記得一本樂器雜志季刊上也說古琴雖歷史悠久,但美中不足的是掛弦太落后,調音原始,音量太低,制約了其發展。當時,北京民族樂器廠在國家相關部門責成下也曾專門成立改良小組,可是改良了好久也不理想,后來便也悄無聲息了。我改良成功之后他們很驚奇。”
當年,改良小組中一位天水籍工程師樊汝武先生還曾在探親之余專門來看熊尚德做的琴,感嘆說改得合理!熊尚德耗費在這其間的心血是專家沒想到的,為此他曾一度設想了十幾種方案,用盡各種辦法,最終才確定了這一種,在實際制作中也一直在改進,直到日趨成熟。
熊尚德改良古琴的同時,國內有些民族樂器廠也在進行改良,但并沒有像他一樣獲得專家認可。有的是把古琴調音、掛弦的地方用了吉他的蝸輪蝸桿,琴尾用一塊板焊上7枚釘柱固定到背板上,將琴弦鉤于其上。有專家認為,這是把西洋樂器的東西用到中國傳統古琴樂器上,有些不倫不類。
那些年,他大量翻閱資料,得知國內很多私人和樂器廠制作生產古琴的消息后,再三思考之下,頂著重重壓力,自費到上海、北京、西安、廣州等樂器生產廠學習請教,并請專家為自己制作的古琴提出指導意見。這一遠游他不僅知道了當時古琴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一些不足,還得到國內音樂界樊汝武、田雨昆等先輩的悉心指導,獲益匪淺。
如今,經熊尚德改良的古琴被行內人士命名為“熊氏”古琴,這從中國古琴發展來說史無前例,他說他生在秦州,雖然從事古琴制作緣于諸多原因,可最大的心愿還是讓伏羲爺發明的琴瑟之音在羲皇故里能夠更好地傳承下去。
我們祝福他,并愿他的熊氏古琴能夠真正成為天水對外宣傳的一張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