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外宣辦)今年3月5日,是毛主席“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50周年紀念日。在秦州區盛源社區,有一位愛管“閑事”的“活雷鋒”于大媽,在居民眼中,哪里有“閑事”,哪里就有她的影子。
“其實我真的沒做什么,還讓你這么辛苦跑來采訪……”
3月1日下午,按照約好2點半的時間記者來到盛源社區,沒想到于大媽早在一小時前就候著了,見到記者,她自然地伸出手來,一邊拉起記者的手一邊說道起來。
于大媽名叫于冬梅,是盛源小區一位68歲的普通居民,她平時沒什么興趣愛好,唯一的“毛病”就是愛操心、愛管“閑事”,見到誰家有困難,要是不去幫忙,心里總是一個疙瘩,別提有多難受。為此,大家又送給她一個“義工”的稱號。
“我也不懂什么叫‘義工’,但只要是自己做的事能幫到別人,我心里就舒服、高興!”于大媽笑呵呵地說著,臉上充滿了自豪。
一切還得從她住進盛源小區說起。
1995年,于冬梅從原西關紙箱廠買斷下崗后住進盛源小區。六十幾平米的房子,住著她和老伴、小女兒一家,生活雖說不算富裕,但日子卻過得和和美美。她記得當時盛源社區剛成立,各項工作還未進入正軌,一次一位社區干事見她既熱心又有空閑,便邀請她當社區居民組長,于冬梅愉快地答應了,并從此成為社區一名“編外職工”。
2003年,小區居民高國喜的丈夫不幸患上了白血病,而她16歲的兒子正在上高中,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巨大的精神壓力一度使這個家庭陷入困境。于冬梅知道后,經過與社區聯系,主動承擔起為高國喜家募捐的重任。當時正值隆冬時節,天寒地凍,她和朋友頂著紛紛大雪,先是在小區院內和臨街商鋪門口張貼倡議書,抱著自制的捐款箱動員左鄰右舍捐款,后又四處奔走,整整三天下來,共籌到捐款6000元。接到這6000元救命款的那一刻,高國喜感動地淚流滿面。
“當時6000元善款對于高國喜丈夫的病來說只是杯水車薪,最終還是沒有挽回他的生命,我心里說不出的難受,當時就想:做好人就要做到底,不然她們孤兒寡婦的該怎么辦?”于是,于冬梅又幫助高國喜料理了她丈夫的后事。如今,高國喜雖已搬走,但逢年過節還會來看望于冬梅,她已經把于冬梅當成自己的親人。每當憶起往事,高國喜總是說:“當初如果沒有于大媽的幫助,我根本熬不到今天。”
馬彩玉是小區里一位80歲的回族老人,她患有心臟病、肺氣腫,需常年吃藥、定期去醫院檢查。由于其子女常年在外工作,無法照顧老人,給她的生活帶來極大不便。于冬梅就主動去找馬彩玉,定期攙扶她到醫院檢查。排隊、掛號、繳費、聯系醫生、取藥……像親人一樣照顧著馬彩玉。馬彩玉不識字,領取社保金就成了大難題,每月一到領取社保金的日子,于冬梅就攙扶馬彩玉一起到銀行給老人取錢,并送她安全回家。時間一長,銀行工作人員都熟悉了這對“老姐妹”。
平日里,只要聽說國家有惠民政策出臺,于冬梅便會主動承擔起義務宣傳員的工作。2011年年底,區上給城鄉居民辦理社會養老保險。當時,部分居民思想上有顧慮,不想參保。于是,她拎起那已經磨損褪了色的“工作包”,裝上宣傳資料,出東家進西家,苦口婆心地宣傳,最終使居民很快打消了心里的疑慮,積極主動地參加了養老保險。但凡是社區組織的義務勞動,于冬梅更是義不容辭,總是第一個參加。她常跟社區干部開玩笑說:“社區義務勞動不叫我,我跟你們急”。這么多年來,于冬梅始終覺得,只要自己腿腳靈便,多參加社會勞動,不僅可以改善社區環境面貌,同時又能鍛煉身體,可謂一舉兩得。社區居民肖秀英、王秀秀、楊桂蓮由于年老體弱、行動不便,每到低保蓋章的時候,于冬梅就會操她們的心,會主動上門替她們蓋章簽字。平時不論哪位老人買米買面,只要碰到,于冬梅就一定要幫忙送到家中。“只要冬梅在,我們就安心。”老人們的這句話,對于冬梅而言,是幫助過的人對她最多、最好的評價。
在盛源社區,于冬梅還承擔著一項特殊的工作,那就是義務給去世了的人穿衣送終。當記者問及她是如何會做,并做到不避諱、害怕時,她笑笑說:“一開始我也不會,都是逼出來的。遇到這種事,年輕人難免急得慌了手腳,來找我你說我能不幫嗎?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我給去世的人穿衣服一點也不害怕,其實只要掌握了規律也不難!”短短幾年間,于冬梅已經義務給四五戶去世的鄰居穿衣送終。
除了幫助社區里的居民,于冬梅還把溫暖傳遞給其他人。一次,她乘公交車時撿到一個一萬七千元的農行存折,幾經周折,找到了市三中的失主。面對失主的感謝,她婉言拒絕。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從電視新聞里看到那么多受災群眾缺衣少食,她走出家門,動員左鄰右舍、轄區個體經營戶給災區募捐,短短十多天就籌集到2000多元善款及60多件衣物,全部通過社區送到災區。
一段時間,為了能增加家里的收入,盡快還清買房欠下的按揭貸款,于冬梅承包了花鳥市場的一處公廁。一天,她早晨六點打掃衛生時看到市場一位男商戶躺在地上,開始她還以為是喝醉了酒,等上前仔細一看,才發現倒在地上的人已奄奄一息。她一邊聯系附近商戶,一邊趕忙把該男子搬到干凈地方,并用衛生紙給他擦洗干凈身上的污物,穿好衣服,一直守護著等人前來搶救。該商戶因心臟病突發最終沒有搶救回來,死者家屬聽說了于冬梅所做的事后,要給她錢表示重謝,于冬梅卻說:“這個世上誰都會遇到困難,能伸手幫助別人也是一種福氣,而不是要等別人的感謝。”
用居民張師傅的話講,于大姐熱心著哩,十多年來,無論是誰,無論黑天白天,誰家有事需要幫助,她從來就沒有嫌麻煩推辭過。當有人問起她這樣做究竟圖個啥時,她就爽朗地說:“啥都不圖,就圖個高興,心里快樂就行。”
于冬梅告訴記者,自己做這些事,老伴和孩子們的支持最大,她的老伴既是省勞模又是市勞模,每次鄰居有事找她,老伴總會理解地說:“家里的事是小事,啥時做都行,你先去幫別人。”小區門房的看門人因家中有事回老家,晚上于冬梅會拉著老伴義務值班,他倆一個看前門,一個看后門,兢兢業業,老伴從不抱怨。每每說到這些,于冬梅眼中便流露出一絲欣慰。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人如果能時時處處從小事做起,數十年如一日,為別人著想,不厭其煩的幫助弱者,需要有一顆火熱的心和堅定的毅力。
于冬梅卻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沒什么,她說:“我是山東人,說話直,誰不對我就批評,誰做的好我就表揚,直言不諱,但我覺得自己走到哪里,別人都對我好。平日里,社區里的大人、小孩都愿意跟我溝通,也從不計較我批評他們。每天進出小區,聽到孩子們叫我于奶奶,年輕人叫我于阿姨,我就高興。他們對我好一分,我就該有十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