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7/BeyondPic/2013-2/26/20130226052405503.jpg)
(秦州區外宣辦)露天電影是很多人心中的兒時回憶,如今它又重新走進社區,走進山村,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時髦事兒”。安龍便是這樣一位常年奔波于山村和社區默默服務,把文化送到百姓身邊的使者。這位不善言辭的小伙子,6年來放棄個人休息時間,為幾十個山村和社區的群眾放映露天電影。今天我們就跟隨秦州區玉泉鎮電影放映員安龍,一起感受他的電影放映生活,今晚,他要在天水市龍城廣場,為市民奉獻一場精彩的文化大餐。
下午4點,安龍已開始準備放映設備,每次出發前,從音響到放音機,從銀幕到每一條接線,安龍都要仔細的檢查一遍,并且時刻讓設備保持清潔。他告訴記者,現在做一名電影放映員既要懂放映,也要會管理,還要會維修設備,需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
安龍說:“如果到了放映點發現問題可能就來不及了,到放映點之后時間比較緊張,基本上半個小時之內就要開始放映。設備要勤檢查,愛惜一些”。
檢查完設備,安龍獨自將一件件設備搬上小面包車,十幾米長的線、3米寬的屏幕,2個支架,2臺音響,一臺數碼放映機,看上去不多,但加在一起也不輕,一只音箱就50多斤,總共加起來有200多斤。
![](/Files237/BeyondPic/2013-2/26/20130226052341612.jpg)
5點半左右,安龍按照要求已經提前到達廣場,將所有設備一件件搬下車,又立馬爬上廣場的鐵架上掛銀幕,在熱心市民的幫助下開始拉繩、調試音響,在距離銀幕6米的位置上,他小心翼翼地把數碼放映機架了起來。沒多久一個露天電影院的雛形就基本出來了。
天漸漸的黑了起來,7點鐘電影準時放映,廣場上已經聚了很多市民。每天播放不同的影片,當晚播放了經典影片《英雄淚》和《舉起手來》。
從下午四點開始準備到晚上11點結束,安龍一刻也不能離開崗位,晚飯只能等到下班收拾好設備以后回家再吃,特別最近幾天他都要加班加點,晚飯最早就到凌晨12點了。
10點左右,記者感到越來越冷,腳底下已經很難堅持了,看電影的市民也漸漸少了起來,但安龍依然一絲不茍的盯著放映設備。
出于對這份職業的喜愛,安龍從07年就開始從事露天電影放映工作,每年平均放映250多場,大多時候安龍是要深入到一些山村放映,為了干好電影放映工作,安龍還學會了開車,如果去較偏僻的山村放映,都要自己開車走很多山路。
安龍說:“最遠的地方大概要走一個小時,因為現在路不是很好,去年的一個村子一直在做道路硬化,還要繞一些路,到農村放映最困難的就是觀眾少,因為農村集中放映的時候就是農忙的時候,所以夏天農忙的時候觀眾很少。平時我們在農村放映的時候觀眾很少,觀眾很少,即使是一個人也會堅持放完的。在放映中當然人越多我覺得我所放映的給大家帶來快樂,當聽到大家都在歡笑的時候是自己最開心的時候。”
放映工作單一枯燥,但安龍總能自得其樂,他說,哪怕只有一個觀眾,他都要堅持放完。
![](/Files237/BeyondPic/2013-2/26/2013022605243925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