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拳愛心寫人生
——孝老愛親模范大城街道光明巷社區丁曉莉
![](/Files233/BeyondPic/2012-6/6/1206061456fa62733a1a3e9d7c.jpg)
(秦州區外宣辦)丁曉莉,女,漢族,1962年6月出生,大城街道光明巷黨總支一毛廠家屬區黨支部書記,六屆區人大代表,現居住光明巷社區。多年來,她孝敬公婆二十年如一日,善待鄰里親如一家人,熱心公益事業助人為樂,贏得了廣大居民的贊譽。她本人連續五年被評為大城街道優秀共產黨員,2011年被評為秦州區優秀黨員。
孝敬公婆體貼入微
丁曉莉是個孝順的好兒媳、賢惠的好妻子、為人師表的好媽媽。
為了讓丈夫全身心工作,她始終把家中整理得井井有條。自結婚以來,她一直把公婆當成自己的親生父母一樣孝順,給他們梳頭理發、洗腳、修剪指甲,給婆婆洗澡、擦背,幾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顧。現在她的公公和婆婆年近九旬,她更是體貼入微、倍加關心,做他們愛吃的地軟包子,煮他們愛喝的玉米和大米混合稀飯,一日三餐變著花樣做公公婆婆愛吃的飯菜,每當公公或婆婆有個頭疼腦熱,她都比自己生病還要急,拿藥喂藥,一趟趟跑診所、上醫院。
婆婆因為二十年前一次意外雙耳失聰。她曾領著婆婆到蘭州、西安、上海等多家醫院檢查治療,但效果不佳。隨著年齡增高,婆婆就常因聽不清話無緣無故生氣,作為兒媳,她理解老人耳聾的痛苦和煩躁的心情,從不與她頂嘴,盡量用手勢和表情幫助婆婆正確理解他人談話,凡能讓婆婆高興的事,就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地打著手勢講,讓婆婆聽明白。天長日久,她們婆媳二人形成了類似啞語式的獨特的談話方式,現在,雖然八十八歲的婆婆幾乎聽不到說話的聲音,但有兒媳給她翻譯、給她講生活中的瑣碎事,婆婆便不再為聽不見而煩躁,十分愉快地享受生活。
待居民群眾有如家人
多年來,她幾乎包攬了樓道的清潔衛生,每當鄰居家有事,便主動幫忙,使得鄰里之間和睦相處;不僅僅是單元鄰居,在小區內,也常能聽到她說:“有事就給我說,不要客氣”。
2008年3月,在年過八旬的老人李秀英過壽時,老人的小妹從北京來看望她,臨走時給她買了一塊手表,老人感到表鏈太短、表盤太小,便用手帕包住,想去調換,可因發票丟失,自己又記不清是哪個商鋪,在街上急得團團亂轉。恰巧被丁曉莉碰到,她一聽老人之事后,安慰老人回家休息,她自己幫老人去找商鋪。她把老人送回家后,便一家店鋪一家店鋪尋找,用了整整半天多時間,終于找到買表的那家店鋪,給老人調換了她滿意款式的手表。
她因為常去社區一些老人家中探望,這些老人也把她視為親人,有事便向她訴說。轄區居民楊春花老人,其子女不在身邊,她就經常幫老人上街買菜購物、料理生活;了解到王秀英老人獨居的情況后,她就經常幫她打掃衛生,購置生活用品,幫老人領取低保金……
為黨的事業一絲不茍
作為黨支部書記,她以服務廣大黨員為己任,為方便小區12名行動不便老黨員參加黨內活動,她在自己家里建立了“家庭黨員活動室”。同時組織部分流動黨員,邀請社區康復中心呂宗周大夫講解保健知識,讓他們深切感受到組織的關懷,增強了他們歸屬感和自豪感。她所在的黨支部連續三年榮獲大城街道“優秀基層黨組織”稱號。
主動參與社區工作。在常住人口及流動人員摸底登記工作中,她主動參與,頂著炎炎烈日,深入轄區各住戶家中,宣傳解讀政策,走訪了解實情,有的甚至登門四、五次,在午間入戶登記時,從一棟樓上下來,往往汗流滿面,但她始終堅持直到該項工作全面完成。在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她又一次參與普查工作。成為普查員后,她根據光明社區流動人口多的特點,結合以往入戶經驗,對社區住戶按普查小區進行了分類,根據各住戶的上下班時間各有不同的特點,劃分出應在中午或晚上入戶的樓宇、單元、住戶等。入戶登記工作開始時,正值八月,天氣很熱,但她每天從早上開始工作,直到晚上十一點左右才回家。從一樓到頂樓,從一戶到另一戶,從一棟樓到另一棟樓,不斷地尋找住戶,有的住戶要反復找多次才能找到,有的住戶家中只有老人,行動不便,有的還怕受騙不給證件,她便給老人耐心解釋,消除老人的疑慮,留下聯系電話,通過電話聯系后,再登門入戶登記,就這樣,她不停地穿梭在樓宇之間、往返于單元之內,不停地敲門、詢問、登記,保證了人口普查工作按期高質量完成。
這就是她——丁曉莉,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用平凡的行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光輝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