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31/BeyondPic/2012-2/15/1202151805b9ab0e341617e7e8.jpg)
。ㄇ刂輩^外宣辦)秦州區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契機,緊扣“率先跨越發展、建設首善之區”的目標要求,正確審視區情,廣泛、深入調研,科學謀劃特色文化大區建設,研究制定了建設特色文化大區的思路、目標、重點產業、主要工作和保障措施,邁出了特色文化大區建設的新步伐。
據了解,該區今后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是:堅持以科學發展觀和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率先跨越發展,建設首善之區”和建設特色文化大區的奮斗目標,以培育發展文化企業為主體,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為動力,以科技進步為手段,以人才隊伍為支撐,以重點項目為依托,突出地域特色,深入實施“文化惠民、文化傳播、文化產業振興、文化遺產保護、文化人才培育”五大工程,力爭在公共文化服務、文化傳媒和廣播影視業、文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文化人才隊伍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特色優勢文化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占GDP的比重。
奮斗目標是:培養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文化產業人才,形成擁有比較優勢的文化產業,培育一批知名文化產業品牌、建立一批具有地域優勢的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著力打造一批具有品牌影響和較強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加快文化旅游、生態休閑、文化娛樂、現代傳媒、節慶會展、文化體育、影視動漫、文化藝術品等產業發展,使文化產業結構更加優化,產業布局更加合理,市場主體更加完善,創新能力和發展活力顯著增強,規模不斷壯大,逐步形成地域特色鮮明、產業優勢明顯、發展重點突出、總體實力不斷增強、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產業發展新格局。力爭到2015年全區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7.02億元,占當年GDP比重的3.9%;到2020年文化產業增加值達到18億元,占當年GDP比重的5.1%。
![](/Files231/BeyondPic/2012-2/15/120215180541d55470f01e4203.jpg)
根據總體思路和奮斗目標,該區今后將大力發展以下重點產業:
——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加快建成并開放鄧寶珊將軍紀念館、漢飛將軍李廣紀念館、杜甫紀念館,完成玉泉觀古建筑和賈家公館維修改造工程;加強古民居保護工作;充分利用伏羲文化旅游節和蘭洽會、西交會,辦好會展經濟,加強與周邊地區的物流聯系,引進、培育一批擁有知名服務品牌、產業帶動作用明顯的文化旅游企業。
——大力發展生態休閑業。實施娘娘壩國際生態旅游度假村項目建設,加快鐵爐生態公園、太陽山森林公園、李子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開發建設,高標準建設一批民族風情濃厚、地域特色鮮明的“農家樂”;結合南北兩山綠化,把南郭寺景區、玉泉觀景區、豹子溝珍稀植物園、呂二溝森林公園、城郊農家樂等建設成市民休閑娛樂場所,拓展文化旅游發展空間。
——大力發展影視傳媒業。全面完成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和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積極推進廣電網、互聯網、電信網三網融合;創辦貼近百姓喜愛、關注民生、服務大眾的民生欄目,提高秦州廣播和農村有線頻道的收視率;加強網絡和市場監管,積極發展廣告印刷出版、圖書音像銷售等經營門店,扶持引進連鎖經營、產品配送、電子商務等文化服務業。
——大力發展文化體育業。加快青少年影視教育健身游樂中心等文化項目和城鄉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實施全民健身工程,實現一鄉鎮一體育站、一村一體育場的目標。
——大力發展文化娛樂和動漫業。以商業城電子科技廣場、網吧、動漫城、KTV等為重點,嚴格審批,加強監管,積極發展商業門店和經營網點,增加財稅收入;聯合區域內大專院校,積極開展商務網站、軟件制作、廣告設計、電子科技產品研發。
——抓好文化藝術精品創作。適時啟動“秦州論壇”;繼續做好《秦州文藝》的編輯刊印工作,不斷提高刊物的質量和檔次;積極籌備出版《秦州文學藝術系列叢書》;深度挖掘和包裝秦州小曲、鞭桿舞、夾板舞、嗩吶、黑社火、皮影戲等地域文化,著力打造文化精品。
——培育文化藝術品市場。重點開發旅游產品、飲食文化、演出娛樂、書法美術、工藝品,依托花鳥市場、群藝館、大秦藝術中心、茗龍軒茶藝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建設,培育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文化產品專業銷售市場;以伏羲城為中心,以西關為主體向東西延伸,著力打造明清古玩藝術一條街。
——加大重點文化企業和項目建設。優化產業布局,圍繞飛天雕漆、天水絲毯等骨干文化企業和中華始祖伏羲文化產業園、大新華文化產業園等“十二五”重點文化建設項目,加強文化產業基地、園區、特色文化產業,提高專業化水平;全力抓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開發展示產業園、文化綜合展演交流中心、南郭寺文化產業園、漢飛將軍李廣紀念館、區文化大廈等重點文化項目建設;發揮飛天雕漆、天水絲毯等骨干文化企業的示范、輻射和帶動作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提質提速發展。
——加強公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按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建設與活動并舉、重在建設”的原則,繼續加強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中心)、村(社區)文化室(中心)、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實施好農村電影放映、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加快城鄉文化基礎和配套設施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好文化館,美術館,圖書館,博物館,胡氏民居太常第陳列館,賈家公館文化展示中心;建設鄉鎮、街道文化中心(站)(8個),社區文化中心(43個),不斷夯實文化事業發展基礎。
該區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強化組織保障。建立文化工作責任制,區委、區政府成立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對文化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指導、協調,把文化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目標考核內容,與其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同督查。形成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管理服務、行政主管部門具體組織實施、有相關部門密切配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構建全社會齊抓共管、共同參與的宣傳文化工作新格局,鼓勵和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形成人人支持文化建設、人人參與文化建設的強大合力。
強化政策保障。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文化體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出臺鼓勵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對標志性文化設施和重要文化產業項目給予支持;充分考慮中小文化企業的特點,積極搭建中小文化企業融資平臺;支持文化產業基地建設,文化產業投資項目用地要與一般工業用地區別開來,統一納入年度建設用地規劃,鼓勵和引導文化企業集約用地、集群發展;充分利用城區現有舊工業廠房,在不改變土地性質和建筑主體框架結構情況下,以優惠政策的租賃方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強化投入保障。進一步加大公共財政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對于農村文化建設、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重要社會公益文化活動、重要文物修復保護等,分別設立專項經費或資金。進一步加大向基層和農村的資金投入傾斜力度,對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業要給予重點支持,確保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所需經費。建立對公共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績效評估機制,推行公共文化項目的立項、申報、評估以及公開招標和政府采購制度,優化投入結構,推動常態運作,提高投入效率。
強化機制保障。建立文化建設考核機制,完善文化產業統計體系,加快形成科學、統一、全面、準確的文化產業統計調查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建立文化建設激勵機制,不斷激發文化工作者的創新活力。建立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機制,確定一批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形成發展優勢,帶動文化產業發展。建立文化生態保護機制,優化法制環境,加強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總量、結構和質量的宏觀調控;開展文化建設咨詢研究,推進文化管理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強化人才保障。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建立健全工作機制、培訓機制、激勵機制、人才引進機制;有選擇性地引進文化創意、動漫產業經營運作、網絡媒體監管、重大活動策劃包裝、文化資本運營等層次高、理念新、懂經營的“綜合型”文化專業人才,為建設特色文化大區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障。
![](/Files231/BeyondPic/2012-2/15/12021518062fba10767a9293ee.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