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扶貧辦 曹彥春)玉泉鎮楊何村位于秦州城南秀金山前的陽坡上,全村378戶1742人,地5704畝,2009年人均純收入1915元。村前平展鋪開的天然大盆地就是2009年被區上列為楊何村千畝淺山干旱區設施蔬菜大棚種植示范區。這是一個既能帶動山村經濟跨越式發展,又能供給市民“菜籃子”生活的民生工程,這一工程是近年來,區上整合扶貧、水利、財政等部門項目建成的城郊型淺山干旱區“菜籃子”示范工程。目前,已建棚1700個,戶均四五個棚,僅此一項,每戶年增收1萬多元。
在山區種糧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在山區建設蔬菜大棚,以此調整產業結構,探索農民脫貧致富的新路子,這一大膽舉措值得人們深思和借鑒。
引得活水潤“桑田”
為了解決楊何大棚示范基地水源問題,區上整合水利項目,在楊何村山腳下的南溝河打機井及大口井4眼,建提灌泵站1處,安裝上水管道兩路共計6000米,修建100方蓄水池4座,200立方蓄水池1座,300立方蓄水池3座,工程分別于2009年底建成一路,2010年7月建成一路。這項水電工程的建設完工可確保示范區內1700個大棚蔬菜的生產用水。同時,全面解決村民生活用水短缺的問題。隨著開閘抽水,源源不斷的活水引上楊何這個山村,滋潤著村前示范基地的這方沃土,也滋潤了這里貧困農民的心田!說起這一普惠山村的民心工程,楊何村村民個個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
修通大路連山外
楊何村距市內也不過七八公里路程,一直以來,出行都是這里村民祖祖輩輩通行踏出的羊腸小道,連接著山內和天外,而且一遇雨雪天氣,通行完全癱瘓。這種情況給這里人們的出行和農副產品運銷造成了很大的困難。更影響著這里村民脫貧致富的進程。為了打通楊何村的交通制約瓶頸,為千畝淺山干旱區大棚蔬菜的運銷創造通敞的交通環境,玉泉鎮自籌30多萬元,在原有便道的基礎上,對楊何村環形道路進行整修、拓寬、硬化、砂化、綠化。東面對石馬農路(石馬坪村—馬家灣村)進行拓寬、硬化、綠化,從而打通了楊何村的東出口,如今,一條寬3.5米,長14.5公里的水泥硬化路直通市內。西面對楊冰農路(楊何村—冰凌寺村)進行拓寬、鋪砂、綠化,從而打通了楊何村的西出口,一條寬約4米,長約3公里的道路,由示范區直通秦州城的西郊。從此,山村直達城市,大道連著山外。楊何村的人們個個歡呼雀躍,人人揚眉吐氣!楊何人無論進城購物,還是去市內農貿市場及超市銷售蔬菜,或騎摩托車或開農用車,都往來自如,笑語歡聲,回蕩在山梁,飄灑在田間!
一彎平疇起大棚
楊何村前的一彎盆地三面環山,西向敞開,平坦肥沃,光照充足,在風調雨順的年份,這里每年夏天金黃色的麥浪,在山風的輕拂下,漣漪滾浪,伸向遠方。給人以成熟的欣喜和豐收的慰藉!但麥子的收成,除了村民生活所需外,所剩一小部分只能零售添補家用,維持生計。2008年仲春,在市郊西十里蔬菜基地因修建天定高速和建立物流園區被征用后,區政府開始尋找建設近郊型山地大棚蔬菜基地,以緩解市民“菜籃子”供給緊缺的問題。而玉泉鎮楊何村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而得以選中。
2008年農歷3月,區農牧局的專家和技術人員組成的科技隊伍,開赴楊何村進行先行先試的科學嘗試,在10畝地建了100個小拱棚,種植辣椒、西紅柿、架豆王等菜品,半年后,獲得了成功,山地大棚蔬菜的成功在村民眼里成了“奇跡”!并主動參與進來,成為這方希望的田野上新型的主宰。目前,這一示范區的大棚蔬菜已經達到1700座,其中產菜銷售的有1200座。另建標準化二代日光溫室冬暖棚10座,以便配套育苗,使之持續發揮效益。
如今,站在村口眺望,平整開闊的楊何村前,一排排,一層層的大棚,星落棋布,有序展開,無比壯觀!村民孫營生是第一個嘗到種植大棚蔬菜甜頭的人,他經營著3個大棚,其中1個韭菜棚年收入在4000元以上,2個辣椒棚年收入4000多元。他天天守在大棚旁,通風、補苗、施肥、澆水等各個環節,不敢絲毫放松.據他介紹,一個5分地的大棚年收入相當于一畝大田小麥收入的10倍!袁長生種植6個大棚年收入1.3萬元左右,其中5個辣椒棚每棚收入2000元以上,1個西紅柿棚年收入3000元左右。董建國種植5個棚,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據村支書馬新民介紹,西紅柿每個棚年收入在3000元左右,辣椒每個棚年收入在2000元以上,黃瓜和韭菜每個棚年穩定收入達4000元。目前,全村80%的農戶大多經營著3—5個大棚,已產菜的1200個大棚為楊何村農民每年創造360多萬元的收入。
技術領先產業興
引水、修路、建設設施蔬菜大棚,這是創造有利環境,促進農民在產業結構調整中實現脫貧致富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然而,如何使辣椒、韭菜、西紅柿等優良的種子落地生耕,如何使楊何村民掌握蔬菜種植的實用技術,如何使這里的村民成為這方沃土的主宰,如何使綠色無公害蔬菜變成“綠色銀行”,如何使塑料大棚變成增收致富的“聚寶盆”?這確實要動一翻腦筋,負出大量的勞動。為此,鎮上、村上采取三種方式,傳授實用技術,提高村民自我發展的能力。一是就近學。即組織積極性高,具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民,利用區農牧局專家先行試點,在家門口的黃土地里建棚試種的有利條件,從開始建棚到產菜銷售,虛心傾聽專家的指教,并跟隨專家實地學習,全程參與,志愿為專家的“試驗田”做一些必要的勞動,并從中學習和請教相關的種植技能。二是辦班教。針對適宜于種植的蔬菜品種和更多強烈要求學習技術的村民的實際情況,鎮上多次聘請原西十里蔬菜基地的能手安全茹,區上的蔬菜專家李向榮,甚至武山縣的蔬菜種植專家等進行分期分批、分類分科,辦班進行技術傳授,現累計受益達5000多人次。三是相互學。根據先學到實用技術,并自己開始種植大棚的情況,村上兩位班子根據區上開展的黨員“爭先創優”活動的開展,組織全村46名黨員分5個組,組成技術傳授學習小組,把全村300多戶種菜農戶分成6個學習組,義務進行手把手式的傳授實用技術,達到技術脫貧。這種學習模式,更直接更貼切,使更多農戶在學習中得到技能,在學習中融洽了黨群干群關系,和諧了村風,弘揚了干事創業,共同致富的主旋律。
在近年來的生產實踐中,楊何村千畝淺山干旱區大棚蔬菜為實現貧困山村農民的脫貧致。
富,促進扶貧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發揮了積極推動作用,這一典型事例,充分證明“蔬菜”上山,已成為秦州區開辟農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徑,已成為實現綠色扶貧、科學扶貧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