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民報秦州訊(記者陳克發 通訊員彭高峰)走進秦州區整村扶貧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點亮一盞燈,照亮一大片”,這是村民對扶貧工作的肯定。十年來,該區不斷調整思路,扶貧資金逐漸向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產業開發傾斜,使扶貧工作實現了從“輸血型”向“造血型”,從“救濟式”向“開發式”的轉變,加快了農民脫貧致富的步伐。從2002年至2010年共爭取各類扶貧項目資金5632.3萬元,貧困人口從2001年的7.91萬人下降到2009年底的4.04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009年底達到2430元,比2001年增長了78.7%。
秦州區是一個干旱少雨的地區,自然條件差,農村基礎設施落后。為此,該區結合區情實際,持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了以基礎設施、小型水利等為主的六大扶貧開發項目,2002至2010年的9年間,共在全區項目村新修梯田2.72萬畝,建日光溫室120個,修筑河堤8444米,建蓄水池54個,打建人飲集雨水窖2310眼,興修人飲工程、小型水利工程各3處,建提灌工程兩處,新增灌溉面積4800畝,修農路56條344.5公里,新建小學10所、村文化衛生設施48處,大大改善了貧困村的基礎設施條件,為貧困村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9年來,秦州區大力實施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項目,在60個貧困村投入項目資金3457萬元,改善基礎條件,開展科技培訓,推廣種植業和養殖業,在全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四大產業板塊:以楊家寺、秦嶺、關子等鄉鎮為主的中藥材種植板塊,種植中藥材1萬畝以上;以中梁鄉羅峪溝為主的韭菜大棚板塊,建設韭菜大棚1300多座;以中梁鄉三灣村、龍鳳村、劉家河村、何家廟村、馬家莊村等為主的蘋果基地,種植蘋果1.1萬畝;以汪川、藉口、大門等鄉鎮為主的核桃種植板塊,種植薄皮核桃8000畝,初步形成了鄉有品牌、村有產業、戶有項目的良好格局,并形成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產銷模式。通過產業拉動,使全區60個村的9589戶貧困戶解決了溫飽,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不足800元增加到1700元以上,項目村全部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村村道路通暢,村小學、文化衛生設施齊備,奠定了農民收入的基礎,實現了整村推進的整體扶貧效益。
在選定扶貧開發項目時,秦州區始終把高科技含量放在首位,建基地時首先考慮項目的超前性、科技示范性和推廣性。通過科技引導建立示范點,輻射帶動全區項目區的發展。秦嶺鄉的中藥材種植基地,中梁鄉的韭菜大棚、蘋果基地,玉泉鎮、中梁鄉的大櫻桃基地,天水鎮咀頭村的蔬菜大棚基地等項目的建設,在全區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