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項《關于推進六大工程,促進農民增收的實施意見》經多方面調研論證后,由市委、市政府發布。意見指出,要推進特色產業增收、二三產業增收、勞務增收、扶貧增收、科技增收、保障增收的六大工程。到2012年時力爭我市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606元,并到2013年達到2007年全國平均水平,年均增長14.87%。
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六大工程,一是深入推進“特色產業增收”工程,促進主導產業擴量、提質、增效。以培育“一鄉一業,一村一品,一域一業”專業鄉鎮、專業村為重點,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建設一批規模大、起點高、帶動能力強的產業基地。每個縣區形成2-3個、每個鄉鎮形成1-2個優勢突出的主導產業,力爭2010年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
二是深入推進“二三產業增收”工程,促進非農產業快速、協調發展。加快統籌城鄉經濟發展,以工業思路發展農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斷壯大縣域經濟,讓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二三產業收入達到451元以上,農民在本鄉鎮地域內勞動純收入達到240元以上。
三是深入推進“勞務增收”工程,切實提高勞務輸轉效益。加快勞務輸轉由分散型向組織型轉變,力爭到2012年時,農民人均從勞務輸轉中獲得收入1151元以上,非企業組織中勞動所得達到202元以上。
四是深入推進“扶貧增收”工程,加快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創新扶貧方式,提高貧困人口自我發展能力,力爭在5年內,解決全市5萬絕對貧困人員、25萬低收入人口的溫飽問題。
五是深入推進“科技增收”工程,進一步強化農民增收的服務體系建設。通過農業科技創新和推廣,讓農民從種植業(除三大主導產業)中獲得純收入達到279元。使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論證數量分別占到農產品論證數的30%、10%、5%以上,到2012年時全市增加10個以上國家級和省級農業示范區。
六是深入推進“保障增收”工程,為農民增收提供堅強有力的保證。加大項目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到2012年,增加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10萬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000平方公里,解決農村飲水安全人口65萬人,新增堤防100公里,完成病險水庫除險加固5座,新修梯田50萬畝,用沼氣戶達到12萬戶以上。到2012年,讓農民轉移支付性收入達到252元以上,財產性收入59元以上。 (閆鵬飛)
推進六大工程 促進農民增收——秦州篇
產業園里話增收
■本報記者 張娟 趙曉玲
![](http://blog.tianshui.com.cn/attachments/2008/11/5584_20081126112913348vI.jpg)
(娘娘壩鎮南峪村 配圖:天水在線)
前言
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尤其是水澆地少,是秦州區農業的基本現狀。作為全市第一農業大區,為使有限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近年來,秦州區委、區政府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工程,著力培育特種玉米、蘆筍、大櫻桃等新特產業,積極發展規模養殖和勞務經濟,有效地促進了對傳統農業的改造。同時抓龍頭、建基地、辦市場,為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截至目前,已集中連片種植特種玉米10000畝,累計發展蘆筍1.65萬畝,采筍3000多畝,畝均收入4500元以上;全區發展果品達25.5萬畝,無公害蔬菜7.8萬畝,建成規模養殖小區22家,發展龍頭企業65家,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83個,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和“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各類傳統產業和新型特色產業已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1—9月份實現農業生產總值6.81億元,同比增長9.6%;農民現金收入達1634.59元,同比增長26.02%。
一組組數字,凝聚著決策者的智慧,也飽含著勞動者的辛勞與希望。讓我們在這豐收的季節里,深入田間地頭、農戶家中,一起去感知農業產業化帶給農民的喜悅。
![](/Files205/BeyondPic/2008-10/24/2006091221020693843.jpg)
百里蘋果帶
特色產業的發展之路
天空中透著絲絲寒氣,但記者在秦州區中梁鄉三灣村的果品收購點卻看到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果農們有的在給蘋果套袋、有的在裝箱、有的在外運,一箱箱紅嫩嬌艷的蘋果散發出陣陣果香,讓人垂涎。
在這里,記者見到了該村的蘋果種植能手師軍。他告訴記者,他家有3口人,4畝掛果園,3畝果苗,今年純收入近4萬元。說起種蘋果的經歷,師軍別有一番體會:“我原來種兩畝蘋果,但由于技術差等原因,產量上不去,后來在技術員的指導下,對果園實行標準化管理、果實套袋等先進技術,果品的質量得到了提升。雖然今年行情比去年差點,但我的蘋果還是賣到2元/斤左右。”談及銷路時,他說:“今年的蘋果銷售不成任何問題,陜西、廣州等地的客商都將車開到村子里來收購。只要蘋果好,不愁銷不出。”
在采訪中我們得知,像師軍這樣每畝收入萬元以上的果品種植戶在中梁鄉比比皆是。經過多年發展,果品產業成為中梁鄉主導特色優勢產業,目前全鄉已形成了以蘋果為主,大櫻桃、梨、桃等多果并舉的經濟林發展新格局,建成了天靖山沿線和羅玉河流域兩條經果帶,全鄉果品總面積達到2.54萬畝,年產果品1.25萬噸,年產值達2300余萬元。種果農戶約2950戶,占全鄉總戶數的76.8%,果品專業戶1800戶,建成了三灣、龍鳳等10個果品專業村,實現種果農戶戶均增收7942元,全鄉人均果品收入達到1266元,占全鄉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果品產業成了農民增收的“聚寶盆”。
中梁鄉這個典型的淺山干旱山區,已探索走出了一條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發展之路。據了解,按照秦州區的果品產業發展思路,十一五期間,果品產業發展的重點將向中梁天靖山沿線、中梁至關子段延伸,精心打造中梁百里蘋果帶,計劃通過3—5年的努力,把這一區域建設成為全區規模最大、質量最好的優質果品基地。
果品經紀人 農民致富的領頭雁
說到秦州的果業,不得不說這個產業鏈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這就是果品經紀人。秦州區藉口鎮的裴仲林就是一位資深果品經紀人,近年來隨著秦州果品業的迅速發展,他的果品經紀人事業也不斷發展壯大。2004年他成立了果品公司,收入從以前的幾千元,增加到幾十萬元,今年由他公司成交的蘋果達到500多萬斤,遠銷廣州、青海、新疆等地。
在秦州區藉口鎮仲林果品責任有限公司,當裴仲林和記者談起果品公司時,他深有感觸地說:“這個公司是2004年成立的,由當時的馬路市場發展到了現在的果品市場。2006年,通過藉口鎮政府協助招商引資,建成了果品批發市場并投入使用,主要集中收購果品,方便果農,同時給外地客商提供便利。”
在裴仲林的倡導下,經紀人隊伍不斷發展壯大,成立了藉口鎮果品產業技術協會。協會現有會員128人,分布于藉口、太京、中梁、關子等四個鄉鎮。協會自創建以來,建立了服務體系、科普教育培訓體系,聘請專家教授為常年技術顧問,提供科技信息,解決生產技術難題,成為協會的技術后盾;提供產前市場信息、產中技術指導和產后組織銷售,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術全程服務體系,服務范圍也由最初的四十鋪一個村發展到四個鄉鎮的80多個村,逐步走出了一條“農戶+基地+經銷”的果品產業化發展路子。
據了解,果品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是果品產業化的重要環節,當前秦州區的果品產業化工作正處于起步階段,果品合作經濟組織的建設也才剛剛開始。到目前為止,全區經民政部門登記的果品合作經濟組織有5個區鄉級協會,村級果品協會13個,會員人數達2400人。在近幾年協會的運作過程中,基本上形成了“支部+協會”的運作模式,在村委會的支持下,協會擔負起了本鄉鎮、本村的果樹建園、技術培訓、新技術應用、病蟲害防治、農用物資統購、果品銷售等多方面的工作,重點在果農培訓和果品銷售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Files205/BeyondPic/2008-10/30/20081030_efc2fa7a926acd3778f2gTKy4zHfmSQh.jpg)
甜玉米種植
農民增收的新亮點
甜玉米是秦州區南部鄉鎮的特色產業。在記者前往汪川鎮采訪時,隨行的區農辦工作人員指著路兩旁大片剛收割過的農田說,前段時間是甜玉米的采收季節,地里是黃燦燦的玉米,路邊的收購點則排滿了拉著玉米的村民,到處是豐收的熱鬧景象。
記者來到汪川鎮劉駝村甜玉來種植戶劉明昌家里,提起剛剛采收的甜玉米,豐收的喜悅立刻寫滿這位67歲農村老漢的臉:“我今年種了1.5畝甜玉米,賣了1700元,比普通玉米確實強多了,而且甜玉米種植時間短,見效快,投勞少,管理容易,有公司上門收購,不愁銷路,明年還想多種些。”汪川鎮書記張千紅接著介紹說,今年以來,汪川鎮采取“公司十基地十農戶”的模式,在全鎮5個行政村種植了1000畝甜玉米。為了使甜玉米取得豐厚收益,鎮上通過協調,區技術人員實地考察,對新引進的甜玉米采取集雨增墑雙壟溝全膜栽培技術,籽種的質量由公司直接負責,除去龍頭企業補助籽種款外,農戶每畝只交20元的籽種款,產品由公司按每噸800元收購。由于甜玉米種植簡單且需勞動力少,技術管理比較粗放,收益比較明顯,所以農民種植熱情很高。
據了解,甜玉米是特種玉米里的一種,可以加工罐頭等食品,在國內外有良好的開發前景。近年來,秦州區依托市內的龍頭加工企業,在南部的汪川、大門、牡丹等鄉鎮大力推廣甜玉米種植。由于龍頭企業與村民簽訂了收購合同,當地政府又下派技術人員深入基層進行種植技術指導和病蟲害防治,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加上經濟效益比較顯著,種植面積發展較快,今年已經集中聯片達到一萬畝,形成新的產業基地,提升了秦州區產業化經營水平。據介紹,僅這一項產業的發展,全區種植戶均可增收六百多元。甜玉米,已成為秦州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新亮點。
標準化養殖
規模化發展的龍頭
穿上工作服、戴上鞋套,再經過專業的消毒間,就進入到了正金牛養殖廠的養豬區域。在寬敞整齊的豬舍里,100多頭母豬正安逸地休憩著,欄舍里,標準化的欄位、調溫設施、自動飲水器;欄舍外,專門的豬食攪拌機、標注詳細的母豬生產管理示意圖。看到這一切,記者不由得驚嘆:在地處邊遠山區的汪川鎮南溝區域,竟有這樣大規模、專業化的養豬戶。
這家養殖廠的廠長柏西川是位有著豐富養殖經驗的養豬能手,他興致勃勃地向記者介紹說,按照標準化養豬模式建起的養豬場,不僅省工、省料,而且環境變好了,豬吃得好、得病少,長得快、肉質好、價格高。出欄周期比普通飼養提前了半個月,每頭豬的平均成本也降低了。現在,豬場的年出欄育肥豬達到2000多頭,種豬200頭,收益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在南溝像這樣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大戶有近20家。
據介紹,以前,南溝的農戶養豬多為分散,隨意性養殖,不僅難以保證生豬品質,還容易滋生疫情隱患。去年,在鎮政府的協調下,成立了汪川鎮養豬協會,并請技術人員和養殖能手對標準化養殖進行了培訓。目前協會會員已達50多家。統一的組織,標準化的養殖,使南溝的養殖形成了一定規模,河南、陜西等地的商客紛紛慕名而來。
在離開養殖廠時,墻上的標語引起了記者的好奇:“1十1=11 100-1=0”。柏西川向記者詮釋了它的涵義:“1+1=11”是企業向規模化發展理念;而“100-1=0”是養殖的質量標準和要求。就是說,只要有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影響整個養殖廠工作,正是本著這種理念,他的養殖廠才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