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約記者 高彥堂)“全膜玉米長勢旺,結出碩大玉米棒。金色玉米排成行,穗壯粒滿株株壯。雙壟溝播勝半膜,集雨保墑又增產。”這是近日在秦州區平南鎮王波村一帶農民中廣為傳播的一段話。
今年,秦州區著力推進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通過補給、宣傳、示范,引導干旱山區群眾推廣種植玉米全膜雙壟溝播玉米技術,在全區16個鄉(鎮)全力示范推廣該項技術,面積達10多萬畝,其中玉米9萬畝,洋芋1萬畝。平南鎮、牡丹鎮、齊壽鄉、汪川鎮試播面積均在5000畝以上,較單膜播種增產幅度在25%左右。其它各鄉鎮均不同面積試播,增產效果明顯。全膜玉米的推廣對秦州區干旱山區農民增收、糧食增產,創出一條科技增糧、結構抗旱的新途徑。在平南鎮楚關村采訪時,村民楊成民說,自己今年試種了將近1畝多玉米和0.7畝洋芋。從長勢看,玉米畝產量保守估計增產180公斤左右,洋芋畝產量增產200公斤左右。村民楊樂天說,明年要在今年種植面積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秦州區農技中心負責人介紹,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集全膜側溝播栽培、全膜平鋪和傳統的地膜栽培技術為一體,通過秋季地膜全覆蓋,或早春頂凌地膜全覆蓋,有效地抑制了水分蒸發,從而保證了農作物生長對水分的需求。壟溝的集雨作用,保證了早春干旱時作物的正常出苗,使依靠天然降雨為主的風險農業變為連年豐收的保險農業。秦州區平均年降水量在500-700毫米之間,受降水量補給不均衡,且地區的地面蒸發量比較強烈,表現出水資源地域分布的差異性,很適宜該項技術的推廣應用。
全膜雙壟溝播栽培技術的示范推廣,使秦州區傳統旱作農業發展走出了困境,看到了希望。在采訪中,許多村民認為全膜玉米是“旱不垮、打不倒”的“鐵桿莊稼”。發展旱作農業給全區農民帶來了福音的同時,也為該區干旱、半干旱地區旱作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