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
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26.73億元
今年以來,秦州區圍繞“三產富區、工業強區、項目拉動、產業富民”四大戰略重點,堅持走發展抓項目、農村抓產業、城市抓三產、企業抓民營、改革抓深化、環境抓服務、保障抓班子的路子,促進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速,上半年實現生產總值26.73億元,同比增長13.16%,完成大口徑財政收入17309萬元,同比增長33.20%。
今年,該區圍繞國家產業導向和市場需求,積極開展項目建設的前期工作,目前共儲備各類項目352個,總投資35億元。今年共申報立項和實施項目64項,總投資8.25億元,截止目前,共組織申報爭取國家扶持項目中小學D級危房改造、易地搬遷試點等工程項目13項,總投資1.6億元,申請國家資金4500萬元。元至6月份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9項,總投資9.86億元,引進到位資金1.61億元。該區繼續推進“123”工程,上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6.73億元,同比增長15.1%,實現利潤總額4009.6萬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73億元,同比增長14.9 %。截止目前,全區累計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組織12499戶,從業人員達7.97萬人,注冊資金6.86億元。規模以上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8000萬元,同比增長15 %。
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該區圍繞做優做精五條產業帶和十大優勢產業板塊,狠抓新型產業基地建設,累計發展菌床面積100萬平方米。蘆筍面積共計1萬畝,其中今年采收面積2000畝,收購200多噸,產值120萬元。西班牙辣椒種植8000畝,目前長勢良好,可望豐收。同時,結合“陽光工程”,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和農村技術人員培訓,先后舉辦培訓班20多期,培訓鄉村干部和農技人員200多人次,培訓農民500多人次,推廣新技術10多項。先后有糯玉米、花牛蘋果等13個農產品被農業部認證為A級產品,有秦州牌馬鈴薯、太京大蒜等7個產品通過國家商標注冊。沼氣建設在7鄉鎮12村全面鋪開,已開挖1256戶,澆注1140戶,建成939戶,產氣639戶,“一池三改”185戶。投資507.5萬元實施了以整村推進為重點的扶貧項目建設。
該區投資50多萬元,對合作北路、公園小學門前巷道等破損嚴重的路面進行了整修,新建、整修面積1.2萬平方米。啟動實施了中心廣場改造工程,目前,廣場主體工程已完工。完成了天河廣場及伏羲廣場周邊綠化,栽植雪松、石榴等樹種130余株;組織實施了街頭精品綠地建設,在五中對面、皇城路、市委黨校門口、市供電局家屬區前新建花壇4個。積極開展了“天水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的城市管理宣傳活動,印發宣傳資料2萬多份,出動宣傳車160臺次,設立宣傳點集中宣傳22次。加大垃圾上門收集力度,垃圾上門收集率達到40%,新建水沖式公廁一座。經濟適用房建設中 1#樓已封頂,預計8月份交工,2#?4#樓預計11月底前全部交工。
該區積極組織實施“十大科技工程”和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共組織申報各類科技項目17項,已立項7項,到位資金88萬元,新列國家及省、市科技項目15項,,簽定驗收科技成果3項,技術達到全省先進水平。認真落實國家“兩免一補”政策,共有81105名農村學生享受免學雜費、56510名學生享受免費教科書優惠政策。啟動實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共有12項入選天水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元至6月份,城鎮新增就業人數4878人,下崗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1688人,安置“4050”人員516人。依托長虹技校等7家社會辦學機構,免費為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多種實用技術培訓,培訓1480人(次)。秦州區委宣傳部 裴振剛
發展新產業 培育新農民 塑造新風貌 創建新機制
秦州區確定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
秦州區根據全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確定了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該區將通過實施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塑造新風貌,創建新機制,建好村班子“五新一好”工程,規劃實施40個示范村和160個推進村,在全區率先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達標村,到2008年實現“十有”目標,力爭到“十一五”末全區75%以上的村實現“十有”目標。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到2010年達到2582元。
該區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活放”的方針,積極開展以“五新一好”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重點示范整體推進”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每個示范村都要培育1?2個持續增收、快速增收、整村增收的特色主導產業;重點發展二、三產業,建設農副產品初級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突出發展勞務產業,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內就業。抓好村鎮規劃建設,按照“改造城中村、建設中心村、合并自然村、發展特色村”的思路,對全區村莊分五個層面進行調整和規劃;抓好農民住宅建設,按照城郊、川區、淺山、山區四個類型,指導幫助農戶在規劃區內集中建房;抓好小城鎮建設,重點抓好省列小城鎮建設示范鎮,同時抓2?3個示范點同步推進。
培育學習型農民,讓農民在干中學、學中干,不斷提高農民的致富能力、自主發展能力;培育技能型農民,實施“百萬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工程”、“農民實用文化技術人才”等工程,使其基本掌握1?2門實用農業技術;培育創業型農民,引進、開發適合農民創業的項目,培養一批農民創業帶頭人和致富領路人。發展農村社會事業,2008年在全區基本普及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創建誠信平安村莊,完善鄉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努力構建“信用村莊”、“平安村莊”;集中整治村容村貌,抓好“三清三改”,積極推進生態村莊建設。創新農村經濟運行機制,每個示范村要組建1?2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 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創新農村民主管理機制,完善村級事務民主管理規章制度和“一事一議”制度;創新農村社會保障機制,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困難農民救助體系,建好農村敬老院,提高農村社會保障水平。
秦州區委宣傳部 裴振剛
產業支撐 企業帶動 市場鏈接 科技服務
秦州區農業產業化邁向市場化、集約化
今年,秦州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穩定”的方針,通過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和中介組織,實現了內聯農戶,外聯市場,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了特色產業上規模、主導產業上水平、龍頭企業上等級,提高了農業的市場化、集約化、現代化水平。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該區圍繞無公害干鮮果、中藥材等五大產業,做大做強、做優做精五條產業帶和十大優勢產業版塊。今年,該區按照“大戶經營、公司化運作、干部領辦”的思路發展食用菌產業,到目前,食用菌大棚已近2000多座,累計菌床面積將達到100萬平方米,其中地棚平均每棚純收入在3000元以上,層架棚每棚純收入在1萬元以上。蘆筍種植面積已達到1萬畝,今年4月份采收并收購蘆筍,已收購蘆筍70多噸,價值40多萬元。目前,該區果品基地面積已達14.6萬畝,品種有蘋果、櫻桃等,2005年果品產量75913噸,產值達1。2億元。
該區采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資的辦法,今年新建龍頭企業3家,截止目前,全區龍頭企業總數達到46家,其中國家部委命名1家,市級龍頭企業6家。昌盛食品、西關峰業等10大龍頭企業生產經營水平不斷提高,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加工能力顯著增強,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提高。
該區堅持把加強市場建設作為增強農業競爭力、擴大銷售、增加農民收入的重渠道來抓,構筑了以區域經濟特色為主體的市場體系,擴大了天水瀛池果蔬批發市場和藉口、太京果品等批發市場的規模,聯成網絡,增強吞吐能力。同時,構造以10個重點小城鎮為圓心的市場網絡,增強了輻射帶動力。建立了以主導產業為主的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83個,發展會員1.53萬人,帶動農戶1.6萬戶,有效地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社會化和組織化程度。
該區鼓勵科技人員和公司、基地和農戶結成利益共同體,從產、供、銷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圍繞主導產業發展,今年先后舉辦培訓班20多期,培訓鄉村干部和農技人員200多人,培訓農民5000人次。同時,加強科技的示范和引導作用,并在西十里、天水鎮咀頭村、北山高新農業示范區建成了3個農業生產示范區,加快高新技術的示范和推廣。天水鎮生態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實施食用菌多品種示范種植,該基地雙孢菇大棚已達184座,畝收入達9000元,最高的可達到20000元。秦州區委宣傳部 裴振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