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季節,我們沿著316國道來到遠離市區10多公里外的天水市秦州區皂郊鎮下寨子村采訪。雖然早春的幾場積雪在如睡的山腳下還沒有完全溶化,但田間地頭卻涌動著整地積肥的村民身影。進得村里,只見82座新建的二層小樓呈“目”字型比肩聳立在山腳下,樓上鑲嵌的漂亮瓷磚和鋁合金裝飾的玻璃窗,在春日陽光的照射下發出亮爽的光芒。據了解,下寨子村村民人均居住面積已達到45平方米,有線電視、自來水已家家入戶。沿著村中鋪就的整潔干凈的柏油路,路兩旁一棵棵新栽植的側柏樹碧綠青翠,充滿了勃勃生機。
下寨子村的富裕來自“循環經濟”。經過近幾年的努力,這個村已初步形成了“玉米種植—奶牛養殖—雙孢菇生產—沼氣—果園栽培”為模式的循環經濟產業鏈。這一產業鏈帶給村民們直接的好處是:生產年年大發展,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順著村民們的指點,我們來到附近一處建在坪臺上的大型奶牛場。奶牛場占地約100畝,整潔有序,頗有現代化味道。高大的棚架下,奶牛場分區飼養著500多頭純種的澳大利亞荷斯坦奶牛和一些育肥牛。在飼養員的關照下,牛兒們悠閑地在那里吃著青貯的玉米秸稈飼料。
正在奶牛場忙乎的劉德政迎上前來,他是村黨支部書記兼奶牛場場長。劉德政告訴我們,下寨子村地處淺山干旱山區,全村956人,耕種著2300多畝山地,過去主要種植的經濟作物是玉米。由于種植業單一,村民的收入一直徘徊不前。為了改變這種狀況,2003年,村里決定根據本村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在村里建一個奶牛養殖場。為了解決資金短缺問題,作為黨支部書記和村里的致富帶頭人,拿出了過去搞建筑時積攢下的380萬元,又通過動員村民入股和爭取銀行貸款等多種渠道,共籌資800多萬元,歷時3年建成了這座大型奶牛場。
奶牛場的建成,使下寨子村及周邊群眾的玉米秸稈一下子得到了增值。劉德政說,近兩年,僅周邊群眾擴大玉米種植面積4000畝,奶牛場年收購玉米秸稈800萬公斤,為周邊群眾年增加收入150多萬元。養牛多了,牛糞自然就多了。為了充分發揮牛糞的經濟效益,2005年,在技術人員的指導下,村民們集資30多萬元,以牛糞為基料,又建成了一座占地2萬多平方米,共11座棚架鋼結構式的6層雙孢菇生產大棚。
雙孢菇生產大棚就建在奶牛場的坪臺下,在劉德政的帶領下,我們沿著山坡來到這里。只見去年7月份建成的雙孢菇生產車間,已是一個蘑菇的世界。在一層挨一層的蘑菇架上,鮮嫩的雙孢菇從牛糞為基料的土壤里,爭先恐后露出圓圓的白色個頭,散發出蘑菇誘人的清香。負責蘑菇生產的村民劉臣殷一邊采摘雙孢菇,一邊高興地告訴我們:目前正是雙孢菇收獲的季節,截至3月10日,車間已采摘了5000多公斤雙孢菇,賣了2萬多元。照目前的長勢,這2萬多平方米的6層蘑菇架,一年生產30萬公斤的雙孢菇不成問題。僅此一項,村民們一年可增加60萬元的收入。
劉德政對我們說,牛糞帶給村民們的好處還不止這些呢!“走,我帶你們再看一個地方去!”在離村莊不遠的一個山腳下,占地約5畝的一塊平地,村民們正在緊張地挖坑搞基建。劉德政指著施工現場告訴我們,自從村里一半多村民住上樓房以后,前兩年搞的一些小沼氣池已不能適應需要了。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今年年初,村里專門聘請成都市沼氣研究所科技人員,給村里設計了一個總投資100萬元、日產60多立方米沼氣的大型沼氣池。目前沼氣池正在加緊興建,到下半年,全村村民就能用上新的能源了。
看到這里,一個問題不由地在我們腦海中跳躍而出:沼氣池一年生產出來的大量廢渣,村里怎么將它處理呢?劉德政笑著說:在村里建沼氣池之前,村干部心里就有譜了。大型沼氣池建成以后,一年可產廢沼渣4000噸,這是非常好的有機肥料,村里現有的530畝果園就可消化它。他說,村里2001年栽植的210畝大櫻桃,因施了沼氣廢渣和牛糞,果樹長勢特別好,今年大部分已掛果,都是綠色食品,少說畝收入也有個1.5萬多元,到時候請你們來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