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
【浙商銀行普惠金融系列報道】
不忘初心 堅守本源
浙商銀行:善用金融科技,提升普惠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著力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重要支柱,銀行業如何將科技創新滲透到自身轉型發展的過程中,扎實服務于實體經濟轉型?
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中央金融系統代表團開放日上這樣強調:銀行業要繼續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努力支持銀行業向實體經濟傾斜,重點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三農”融資、脫貧攻堅方面的融資。
如何“做好服務實體經濟工作”?又“重點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業融資”?浙商銀行行長劉曉春給出簡短的答案:善用金融科技,提升普惠能力。
善用金融科技,向“科技引領”轉型
近年來,金融科技為傳統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也激發了傳統商業銀行的轉型和創新。在“Fintech”的浪潮中,浙商銀行密切跟蹤國內外金融科技的前沿領域,緊跟時代風向,陸續將區塊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眾多“黑科技”從想象帶入現實,實現了銀行服務渠道和模式的轉型升級。
16年底,浙商銀行研發推出了銀行業內首款集大數據解讀、電子化簽約、全線上操作于一體的“點易貸”產品。客戶通過浙商銀行小微錢鋪APP在線遞交申請后,后臺系統根據申請表中提供的信息,自動抓取經營信息,根據大數據進行研判。1小時即可完成審批,廣受草根創業者歡迎。目前已經推出了點易電商貸、點易光伏貸、點易商超貸等,至今已服務1800余家企業、發放貸款2億多元。
今年8月,浙商銀行再次推出業內首款基于區塊鏈技術的企業“應收款鏈平臺”,通過區塊鏈技術將企業應收賬款轉化為電子支付結算和融資工具。在應收款鏈平臺上,付款人簽發、承兌、支付應收款,收款人可以隨時使用應收款進行采購支付或轉讓融資,有效盤活上下游企業的應收賬款,減少資金占壓,降低融資成本,幫助企業“去杠桿、降成本、增效能”。目前正在進一步深化區塊鏈對服務實體經濟的探索與應用。
據介紹,浙商銀行早在成立第三年便開始建立數據倉庫,去年又建成大數據倉庫平臺,對行內的數據進行管理和積累,同時引入工商、輿情、海關、司法、征信、運營商等外部數據,增加平臺數據豐富度。構建自助智能分析平臺、互聯網行為分析平臺和大數據建模分析平臺,全面為大數據助貸、精準營銷、風險控制、決策支持等提供數據和平臺支持。
十年堅守,探索普惠金融可持續之路
“普惠金融需要服務的對象有很多,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普惠金融的目的是為這些群體造血,但普惠金融更需要平衡好商業可持續與社會責任的關系。”浙商銀行劉曉春行長如是認為。
小微企業由于生命周期短、經營管理不規范,天然具有高風險特征,因此銀行必須形成風險可控的規模經濟,才能真正實現收益覆蓋成本,風險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十分重要。。
浙商銀行利用大數據技術應用在客戶準入、反欺詐、客戶關聯關系識別、額度審批等具體環節,顯著提高信貸處理準確性和處理效率。同時,依托大數據平臺建立了風險管理系統、風險監測系統、非現場監測系統、反洗錢系統等風險防控系統,為貸款業務提供信貸風控、反欺詐等服務,提高風險管理的覆蓋面和精準度。
作為銀監會三家小微業務重點聯系行之一,浙商銀行小微企業貸款始終保持中高速增長。截至2017今年6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達1636億,占同期各項貸款總量的30.8%,該比例占比位居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首位。已累計授信服務小微客戶近15萬戶,累計發放貸款近6000億元,不良率1.30%,遠低于行業平均水平。
“騰云”而起,構建智慧銀行體系
隨著業務發展,特別是金融互聯網業務場景下,對數據共享分析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傳統的架構模式較難滿足業務需求。為應對互聯網金融或者說金融互聯網應用場景下,高并發、高流量、訪問的不確定性等業務需求,浙商銀行選擇建設了采用互聯網分布式技術的“互聯網云”平臺。同時,與傳統應用技術一脈相承、部署傳統應用系統的“通用云”平臺,構成了“雙云”平臺架構。基于互聯網云平臺,浙商銀行推出了一系列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云”技術可以形象的比喻為把全部科技設備硬件裝入到一個“池子”(資源池),這時每一個硬件設備不再是單獨的個體,它們可以抽象看作一個個的“水分子”通過各種“作用力”連接在一起,就像液態化一樣,每接入一個外部的應用系統視作該“池子”新增加一個閥門,閥門開啟,池子中的資源就會流向該應用系統,并且按需供給,時時調控。這樣,由于每個應用系統的使用高峰存在“錯時”現象,所以實現了資源的整體調度,效率大大提高。
“互聯網云和通用云共同組成的“雙云”平臺,能夠提供高性能、高可用、低管理成本、可彈性擴展的技術基礎設施,有力支持我行基于雙核應用架構體系的智慧銀行建設,最終實現支持對外輸出服務能力的云戰略。”浙商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隨著數字科技普惠的廣泛推廣運用,必將大大提高商業銀行服務普惠金融的水平和能力,讓小微金融模式的商業可持續更具有現實可實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