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當社會責任 堅持商業持續
浙商銀行探路“造血”式精準扶貧
2017年6月27日,浙商銀行發布2016年社會責任報告,這是該行自2016年3月港股上市以來首次公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
作為國內小微金服標桿行,浙商銀行積極投身小微金融、農村金融等領域,以多種方式履行商業銀行的社會責任。十二年來,累計服務超13萬戶小微企業客戶,累計投放小微企業貸款逾5000億元,幫助解決就業人口超過200萬。
尤其是在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以來,浙商銀行通過完善服務網絡、創新產品體系、提升服務質效,著力放大小微金服的扶貧效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造血式”扶貧之路。
借道小微企業 間接“造血”扶貧
樂山市金口河區大杠村是浙商銀行成都分行的定點扶貧點。從樂山市區到金口河區車程約2小時,金口河再到大杠村,山高坡陡而且道路泥濘,汽車無法駛入,徒步進村大概要走上半天。這樣的“隱逸村”發展滯后,青壯年都走了出去,留下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
自2016年起,分行開始通過結對幫扶和走訪慰問的方式開展定點扶貧,為村里的貧困人群捐款捐物,并解決其生產生活、上學就業和求醫問藥的實際困難。
這是很多商業銀行扶貧的縮影。然而扶貧不能止于公益,而是要通過金融方式實現扶貧的商業可持續性,也是浙商銀行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
村里以農耕、養殖業為主。因為交通不便,吃不了的土產只能爛在村里。怎樣解決運輸和銷路問題,成了浙商銀行幫助大杠村實現金融脫貧的切入點。在其制定的幫扶方案中,浙商銀行將選擇特定區域開辦“浙商農場”,并根據實際對村民種植的蔬菜、天麻,飼養的雞、豬、羊等進行包銷,幫助村民發展家庭種養業、一戶一策拔除“窮根”。
此外,由于大杠村地勢高適合種植茶葉,浙商銀行還帶著與該行有貸款合作關系的茶葉經銷商前來考察,打算試點農戶種植、經銷商包銷的模式,為村民增收。一旦合作達成,浙商銀行將通過貸款給企業,并給予降低貸款利率、提升貸款授信額度等政策傾斜,再由企業幫扶農戶來實現對“三農”的間接金融支持,以此提升企業扶貧的積極性,同時惠及小微。
堅持商業可持續 構建金融扶貧長效機制
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如何平衡自身收益與公益性之間的矛盾關系,是很多金融機構難解的課題。
對此,浙商銀行給出的答案是:把社會責任融入銀行的經營實踐,以此推動金融與經濟社會的良性互動。正是因此,浙商銀行將精準扶貧的工作落到了小企業信貸中心,希望通過金融方式,調動為數眾多的中小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力量,為貧困人群傳播專業生產經營知識、創造增產增收的機會,以幫助其提高自身生產和經營能力,最終實現“造血式”扶貧。
例如為了幫助店租到期的盲人按摩師張磊,浙商銀行普陀支行主動上門,向其提供了為期三年、總額81萬元的個人經營貸款。通過此舉,張磊不僅得以盤下店面、穩定了客流,還新開了分店,為19位盲人按摩師創造了就業機會。
為鼓勵對小微企業和創客群體的貸款投放,浙商銀行于2009年率先實行對小企業貸款經濟資本占用實行75%的風險分散系數(此前業內均為100%),也就是說浙商銀行在同樣單位的經濟資本條件下可以做更多的小微業務,此后這一舉措也在2013年受到監管機構認可,在商業銀行中推廣普及。
為了深入調研了解地區貧困情況,從捐贈、助銷、資助學業、支持產業、幫助就業等方面研究扶貧方案,支撐扶貧工作的長期、深入開展,浙商銀行也加強了網點的布局。近年來浙商銀行在機構網點布局、人才交流互動等方面,主動向貧困地區傾斜,延伸服務觸角,陸續在貧困縣較多的陜西咸陽、四川涼州、甘肅天水等地區設立二級分行,加大扶貧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浙商銀行加大“互聯網+”扶貧力度,通過構建以手機銀行為主平臺,網上銀行、微信銀行、直銷銀行、移動金融 APP 為渠道補充的“互聯網+”金融生態圈,延伸服務半徑,降低金融交易成本,緩解貧困地區金融服務網點少的難題,提高貧困地區金融服務可獲得性。
重塑小微金服 精準扶貧足跡遍布全國
浙商銀行一方面運用現有小企業貸款特色產品,重點加大對當地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合作社等組織的信貸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從擔保方式、期限、提還款方式、細分客戶群等維度加快產品創新與開發,推出“民宿貸”、“農村電商貸”等產品,主動支持當地旅游扶貧、電商扶貧。
在蘭州,浙商銀行與甘肅隴西縣人民政府合作,推出“精準互助貸”、“精準惠農貸”、“精準助企貸”等三款金融精準扶貧產品,目前已與多位農戶代表簽約,共投放扶貧農戶貸款102萬元;在重慶,浙商銀行又主動對接重慶市巴南區的“青鋒計劃”,推出“青年創客貸”產品,支持缺乏資金積累的創業青年;在四川,浙商銀行推出“E農計劃”,將涼山山區囤積的松露、核桃、香菇等農產品,通過“微店”在線售賣,幫助困難群眾增加收入……
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浙商銀行國標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436.29億元;同期該行金融精準扶貧貸款余額2300.29萬元,已脫貧人口貸款2205.57萬元;涉農貸款余額862.56億元,其中,小微企業特色產品“農房抵押貸”累計發放超14億元,貸款余額3.32億元、559戶。
“金融扶貧不是簡單的施舍救濟,而是要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在精準扶貧的持久戰中,我們既要發揮商業銀行的自身優勢,堅持長期扶貧不動搖,又不盲目、不冒進,認真把握信貸投放的實質風險,促進商業利益與社會責任的協調發展,切實履行好銀行的社會責任。”該行有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