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天水長城開關廠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 張希泰
![](/Files203/BeyondPic/2008-8/15/廠長.jpg)
近幾年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使電力工業的需求旺盛,帶動了開關行業的快速發展,開關制造企業既面對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同時面臨著資源、能力、競爭力等內外部環境快速變化的強烈挑戰,企業的健康和諧發展也將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下面結合天水長城開關廠有限公司近兩年來堅持自主創新,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實踐與大家進行交流。
一、 中壓開關行業面臨的形勢與任務
1、面臨的主要問題
1)、全行業供大于求的局面沒有改變,過度競爭是中壓開關行業的顯著特點。產品同質化嚴重,過度的價格競爭,使產品質量難以得到保證。
2)、繼2006年以銅材為代表的原材料高價位運行后,2008年企業又面臨鋼材、人力資源等成本的上漲,而企業大幅增加的制造成本難以向下游轉移,使產品市場售價格與成本上升之間的矛盾加劇,企業承受著消化較大成本增幅的壓力。
3)、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低。銷售收入居前10位的企業,產銷量僅占全行業市場總量的30%左右,市場離散性大、大企業不大、規模經濟難以形成。
4)、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高,自主品牌的知名產品嚴重不足。
5)、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之間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因為過度競爭使鏈條中的每個環節都面臨資金、誠信等方面嚴峻的挑戰。
2、通過管理與技術創新,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
從宏觀經濟看,我國電力事業正處在快速發展階段,既是一個發展的黃金期,又是一個各種矛盾的凸顯期,企業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把握得好,就能在奮力超越的道路上邁出新的步伐;把握不好,就會錯過時機,使發展更加曲折艱難。在近兩年的經營實踐中,我們認為要擺脫當前不利的環境因素,取得競爭的優勢地位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中壓開關產品結構的調整是當務之急。目前中壓開關設備等產品市場的主流技術來源主要是消化吸收歐洲10年前的產品技術,在過去一個時期內,為提升國內的產品技術、制造技術、培養人才、發展配套產業、滿足客戶需求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應看到這一代產品基本都是在同一個平臺上開發出來的產品,大多數不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缺乏個性,品牌效應也不明顯,在這個產品市場層上面價格競爭成為競爭的主要手段和形式。
目前隨著客戶管理技術、應用技術的提升,以及中國廣闊的自然和人文環境因素影響,市場對開關產品的需求已經呈現出多極化的趨勢。企業需要開發出差異化程度高、具有品牌影響力和更加專業化的斷路器、開關柜等產品去適應市場需求。而國內開關制造的相關技術、產業的發展,也為推出新一代產品創造了條件,這些產品應該以節能型、智能化、輕量化、高可靠性為代表。
2)、保證研發投入,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不斷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中壓開關產業,隨著市場競爭加劇,行業利潤水平普遍較低,企業一般很難拿出更多的資金去投入研發。我們的經驗認為,一定要解決好眼前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關系,要培養企業的研發隊伍,企業資金再緊張也必須要確保研發資金的足額投入,全力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工作,因為這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希望所在。
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應該經得起市場的檢驗。什么是好產品?它不是簡單意義上的差異化,也不是各種高精尖技術的堆積,應該具有技術上的先進性、成本的適應性、市場的融合性,在市場上能夠從眾多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倍受歡迎的產品。一個研發的新產品,無論技術水平、差異化水平再高,如果在價格上缺乏適應性,它就不是好產品,因為技術創新的最終目標就是把技術創新成果轉變成“金錢”和“效益”。
3)、正視差距,通過制造技術的提升,努力提升品牌價值。就中壓開關設備的核心元件真空斷路器而言,從外觀、參數水平、運行的可靠性方面,國內產品并不輸給國外品牌。那么差距究竟在哪里?我們認為主要是制造過程中的差距。其一表現在裝配關鍵工序數字化采集與控制;其二是智能化的檢測技術。
如:歐洲某公司1臺斷路器在制造過程中有數千個數據在線管理,裝配工邊聽音樂邊干活,每個工序都由計算機檢測記錄合格后進入下一工序,通過他們的制造過程控制,要把產品干成不合格品是一件難事,而我們國內企業卻恰恰相反!這就是差距,是我們必須正視的差距。因此我們要向他們學習,不斷完善、提高斷路器的制造工藝水平。
4)、堅定信心,為樹立品牌而努力。走品牌之路,需要企業文化和高品質產品做支撐,更需要企業有持之以恒,耐得寂寞,舍得放棄短期利益的勇氣。在成套項目的競爭過程中堅持配套使用自主品牌的核心元件;努力提升自主品牌電器元件的市場占有率;以保證產品質量標準為前提,堅決抵制低價合同是企業必須的選擇;明確企業的產品市場定位,有所為,有所不為。
5)堅持吸引、發展、維護人力資本并重的原則,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注入活力。知識作為市場經濟中財富產生的主要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增加。企業的價值不再來自諸如廠房、設備和機器等物理資產,而是以知識、先進的技術和智力資產這些與人結合在一起的資源為基礎。企業要不斷的探討吸引、發展和維護人力資本的具體措施,積極尋求能增強人力資本杠桿性運用進行創新的機制,提升企業智力資產價值,為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Files203/BeyondPic/2008-8/15/2008081509545027402.jpg)
二、 天水長城開關廠有限公司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幾點做法
1、加快技術創新與產品結構調整步伐,促進產品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十五”以來至2007年底,在新產品研發方面共完成68項自主知識產權新產品鑒定,其中31項達到國內領先技術水平,12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15項為國家級鑒定,5項分別被國家發改委和科技部列為國家級重點新產品。并完成國家科技部863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計劃項目1項、科技部重點新產品計劃項目3項、科技部火炬計劃項目1項。另外,企業還完成了289項長期儲備技術、372項制造技術、136項質量技術以及152項管理創新技術的開發。以這些創新成果為基礎,企業實現了產品技術、制造技術等方面新領域的重大技術轉型:
主導中壓開關柜產品實現了智能化、小型化、輕量化、節能環保型。
主導中壓開關元件產品向高可靠性和固體絕緣化方向的轉型。
突破了中壓SF6氣體絕緣智能化產品的關鍵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化SF6氣體絕緣開關設備產品體系。
實現了額定電流達8000A、額定開斷電流達63kA的大容量開關設備產品的成熟化。
企業產品范圍由中壓3.6-40.5kV,跨越至126kV及以上的高電壓領域。
公司在產品研發環境、制造技術和管理技術方面實現了全面數字化。
企業在智能化高可靠性中壓真空開關元件技術領域、智能化中壓SF6氣體絕緣開關設備技術領域、大參數中壓開關設備技術領域、智能化中壓開關設備技術領域、小型智能化126kV高壓全封閉組合電器技術領域的產品技術居于國內同行業優勢地位。
通過兩年多的不懈努力,企業完成了產品結構新一輪的戰略性調整,環保節能型、輕量化、高可靠性開關設備和斷路器已經或正在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2007年,企業新產品產值貢獻率達到30 %。
2、加快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努力提升企業的制造效率
目前我公司已具備創建數字化企業的基礎,被甘肅省確定為首批信息化示范企業之一。覆蓋全公司的局域網絡管理技術和設備的不斷升級,為企業信息化工作提供了安全、高效、暢通的平臺。在引進高端數控設備的同時,企業緊跟信息化制造的最新技術,實現了以兩條鈑金FMS生產線為代表的DNC控制系統和CAD/CAM系統,實現了以ERP下達生產計劃為核心,以三維產品數據為模型的多個自動化制造單元。裝備數控化率的提高(85%)及CAD、CAM、DNC系統的集成,促進了產品實物制造質量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減少了人力資源的投入。
計算機輔助設計系統目前已在企業得到全面應用,計算機三維產品數據管理系統PDM、CAE系統,CAD/CAE的集成等工作正在完善應用并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提高工作效率、優化業務流程、成本控制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而且標志著公司的整體管理水平有了本質提高,企業級的CIMS構架已經形成。企業CAD、CAPP設計技術的成熟應用,使產品設計周期大為縮短,滿足了70%用戶個性化產品非標結構設計的如期完成。三維產品設計動力學、結構應用力學及電磁場等領域CAE系統的普及應用,使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獲得大幅提升,新產品研發周期縮短了近50% 。
3、建立科技創新投入機制與人才激勵機制,加快創新步伐
企業非常重視科技創新的投入,制定了科技創新投入長效制度,為科技創新提供了資金保障。近幾年研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4%以上,隨著企業經濟效益的增長,科技活動經費也不斷增長。2007年公司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5%。
企業有一支130人的專業研發團隊,占職工總數的10% ,是省級中高壓開關技術研發中心和工程中心、是中壓開關行業僅有的幾個研發中心之一。為鼓勵他們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企業對科技創新人員實行了年薪制;每年按新產品銷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進行提成獎勵;設立專項獎勵制度,對重大技術創新項目及時進行鼓勵;對重大立項課題設專項獎勵基金,按項目完成質量與進度給予獎勵,從而激發了研發人員的創新熱情,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加快了研發進度。2007年企業技術創新人員的平均年收入為企業人均年收入的2.6倍。
企業每4年舉辦一次科技大會,對4年來為企業帶來了較大經濟效益、提高企業勞動生產率、節能降耗等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項目進行獎勵,對突出貢獻的創新項目給予重獎,從而提高了科技人員科技創新的主動性,加快了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轉化的步伐。
關注人力資源培養為企業持續發展奠定基礎。除企業設計的全員培訓科目外,近兩年來,公司每年把10%的中層管理人員、5%的研發人員送往知名高校進行系統的管理理論及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的培訓,通過系統的理論學習,既增長了見識,又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使其更好的服務于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