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沒出路就怕沒思路
從一臺機床只賣5—6萬元到現在最高賣到600余萬元,從累計虧損4200萬元到年產值實現3個億,從長期僅生產一兩種產品到近3年開發的新產品是過去30年的總和……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創造這種不可思議的奇跡,僅僅用了5年左右的時間。
當創新成為一個企業的習慣時,一切似乎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矮矮的個頭,黑黑的臉龐,朱俊東在這個廠干了整整30個年頭,仍然難改地道的秦安口音。
在空曠的車間里辟出的一個相對密封的小房子,就是朱俊東所稱的“辦公室”。第一次進入這個鑄木車間,大概沒有人會將其同機床廠聯系起來。寬闊的廠房、大堆大堆的黑砂、散發著熱氣的鍋爐,無不讓人感覺是置身于煤礦的采煤廠。
而對天水星火機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星火機床)惟一一名榮獲“全國優秀勞動能手”、“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的朱俊東來說,這一切卻顯得是那樣的習以為常。自1976年被招工進廠之后,這個身穿深藍色勞保服、手套上沾滿油污的年滿50歲的男子,已在此工作了30年。
2002年4月,因改進一項工藝,朱俊東使某種小鑄件的生產效率提高了6倍,日加工量由以前的10個提高到60個。很快,這項工藝被企業以“俊東金屬模板”予以命名。而在最近5年,他所完成的大大小小的工藝創新和工藝改進不下20項。
在朱俊東身上,星火機床“創新為先”的思想不僅得以印證,而且得到了極大彰顯。
新產品數量:近3年等于過去30年
朱俊東并不是星火機床以革新者名字命名技術工藝的惟一人選。在公司參照海爾集團先進經驗提倡的小改小革活動中,“文科驅動”、“福岑防護罩”、“劉翁拉研具”等相關工藝技術都是以初創者的姓名命名的。
2002年6月,剛剛完成改制的星火機床面臨著適應市場經濟的極大壓力。作為“三線”建設時期的代表企業之一,其前身天水星火機床廠長期以來只能生產大型臥式車床,產品結構過分單一。“最好時一年共生產了300多臺機床,產品品種只有兩種。”星火機床質量檢查處處長孫乃華介紹說,與當時全國360多家車床廠一樣,根植于計劃經濟時代的星火機床一旦被推至市場經濟大潮的風口浪尖,近乎茫然無措。
一個嚴肅的問題擺在了星火機床管理者面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個擁有數千名職工的老牌國企,難道還要靠當初打天下的一兩種產品,完成扭虧脫困的使命嗎?
經過一番研究考察之后,“技術進步是企業發展動力之源”的觀點被絕大多數人所認可。遵從一要滿足市場,二要引導市場的原則,星火機床的管理者將目光放在了對新產品的開發上,并最終形成了“高(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床)、大(大型、超大型、重型機床)、精(精密機床)、專(專用機床)、非(非金切類機床)”的五字研發方針,從而使產品結構實現了戰略性轉變。目前,星火機床的產品系列已達到1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