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永盛
在商海中拼搏,就注定要與辛勞、艱辛終身為伍,傾注全部精力與智慧使自己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角逐中發展壯大。擁有上千萬資產連續五年被省消協評為“誠信”單位的天水市麥積區永盛五交化公司在天水這片熱土上扎了根。總經理劉天泉的創業歷程雖不像《商界》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那樣使人如雷貫耳,但這位42歲的農民企業家讓天水人不敢小覷。十五年的創業歷程中他四次蛻變,在不斷地吸納、調控、發展中,他駕馭“永盛”之舟弄潮商海,演繹著民營企業家艱苦創業的心路歷程和輝煌發展的人生畫卷……
路,在腳下開拓
1976年,年僅16歲的劉天泉高中畢業后,回到他的家鄉天水市麥積區慕灘村,過起了和共和國8億農民一樣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苦貧困的農民生活。環境所限,辛勤的勞作所得僅夠他養家糊口,他由此也體會到了父輩們辛勞一生卻終不能過上舒坦日子的艱辛與無奈。
聰明的劉天泉絕不會安于現狀,他要在這困苦中奮爭。在經過一年多的農民生活之后,他決意走出農村進入城市以圖發展。他在麥積區一造紙廠干起了臨時工,由于身體瘦弱,他被安排看守卷揚機運送麥草。光滑的麥草,總是在運送過程中不斷滑落,他想到了給麥草灑水,但水灑多了卷揚機皮帶又打滑,運送效率仍然不高,劉天泉一邊運送一邊琢磨,將皮帶改為鏈條不就行了嗎?很快,他的這一設想變為現實,所有難題迎刃而解,運送效率大幅度提高,而且節省了大量勞力。他一時競成了廠里響當當的人物,這一干就是整整三年時間。
1979年,由于造紙廠經營逐年下滑,他又不得不另謀出路。于是他又在小隴山林業局車庫干起了打油工。每天打油過磅十多個小時,費時費力,勞動強度大,“多點子”的劉天泉又開始琢磨新的良方,在原油庫的斜坡處挖了個坑停放油車,一個人很輕松的卸一車油,將原來三個人干的活由一個人干且非常輕松。于是常有很多閑暇時間,閑不住的劉天泉又鼓弄他的自行車,裝了又拆,拆了又裝,連車上有幾顆鏍釘他都記得滾瓜爛熟,很快他成了局里眾多哥們弟兄自行車義務修理工。
修車被“宰”竟成了他人生的輝煌起點
劉天泉在天水市曾創造了年售二萬輛自行車的神話,與自行車完全結緣還有一段故事。
一天,劉天泉的自行車壞在了半路上,手無工具的他只好將車推到路邊的修車攤上修理,不到十分鐘,車修好了,老師傅要了他3元錢。3元錢對于今天的劉天泉來說算不了什么,但在當時可是他一天的工資,這自然讓劉天泉心疼,他也由此萌發了要做一名自行車修理工的念頭。 ’
第二天,劉天泉與那位老師傅達成“協議”,星期天給老師傅幫忙,按件計酬,結果他一月掙了80元,這在當時已是相當高的收入了。嘗到甜頭的劉天泉欣慰的感受到,憑借自己的手藝、意志和毅力一定會闖出真正屬于自己的天地。他心中的夢在升華,決意辭去打油工的工作,在馬跑泉鎮開一個自行車修理鋪。
一番周折后,他的修理鋪順利的辦了起來,雖然艱苦,但有頑強毅力的劉天泉心里明白,顧客不可欺,于是他以物美價廉的合格零件,熱情厚道的服務態度及嫻熟過硬的技術很快在同行中出類拔萃,從而形成了他開拓事業資本的再積累…
誠信,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劉天泉是一個喜歡將面包做成蛋糕的人,也是一個善抓機遇的人。1989年,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露鋒芒,民營經濟仍處在萌芽狀態,劉天泉成了敢闖“禁區”的勇士,成了時代的弄潮兒。資本有所積累的他,在麥積區橋南商場又開了一家興盛車行。經過一年的艱苦努力,經營鋪面從1間變成了12間,由單一的修車變成了組裝、修理、銷售一條龍服務。雖然如此,但對于一個剛起步的民營企業來說隨時都有被資本雄厚、人才薈萃的國有企業所擠跨的危險。有著“以德興企,以信和客”理念的劉天泉并不松氣,而是永往直前,在建行貸款10萬元,投資到修理鋪,進一步擴大了經營規模。不到一年時間,他們將銀行貸款本息全部還清。鑒于劉天泉良好的信譽,建行又貸給他50萬元,為今天的“永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天泉心里明白,當時的經濟條件下,頭一輛自行車無論是哪個階層的,一般都幾乎要傾其一年的積蓄。因而,他選擇了靠質量打市場,憑信譽求發展。經營理念的正確性,決定了他的生意越做越火。1996年,他斥資260萬元買斷了幸福商城的部分產權,也從此實現了他事業的二次騰飛。他將自己的商城更名為“北道永盛五交化公司”。體制上進行了股份制改造,使企業效益與67名職工的利益掛勾,又先后建立了占地300平方米的五交化公司商場和200多平方米的家電商場,經營面從單一的五交化經營向家電等產品拓展,使公司納入了多元化經營和科學管理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