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手共筑小康路
——慶陽市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紀實
隴東報記者何海峰
慶陽市把雙聯行動作為推進扶貧攻堅的制度性平臺,堅持扶貧牽引、雙聯助力、融合推進的思路,全面落實“六大任務”,拓展行動內涵,創新工作模式,完善制度機制,強化駐村幫扶,雙聯行動在融合推進中向深層次發展。
三年多來,參與慶陽市雙聯行動的2507個單位、3.3萬多名干部,對全市各個貧困村的廣大貧困群眾進行了對口幫聯,提供了“硬件”服務,聯系落實項目2.43萬個、投入資金67.8億元,全市共有200個村摘掉了貧困帽子,累計減少貧困人口45.87萬人,貧困面下降了19.74個百分點。
科學統籌聚優勢結對幫扶心連心
慶陽是我省的革命老區,轄區的8個縣(區)均屬貧困縣(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為了把雙聯這一惠民務實的行動抓實抓好,三年多來,慶陽市委常委會先后十多次專題研究雙聯工作,每年都制定出臺深化雙聯行動的計劃,細化任務,突出重點,使雙聯行動始終保持正確方向。
在慶陽市委的帶動下,市委雙聯行動協調推進領導小組通過專題會、工作推進會、業務督查會、觀摩交流會等方式,統籌研究部署、細化分解任務,用指標引導雙聯單位全面落實工作任務,考核雙聯行動成效。各級負責人率先垂范,多次深入聯系村戶,了解掌握發展狀況,協調幫扶資金和項目,充分發揮示范帶頭作用。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市長贠建民帶頭聯系全市倒數第一、第二的貧困村,各聯村單位和聯戶干部把工作重心向貧困村、貧困戶轉移,實現了最強的力量聯系最貧困的村,最有能力的干部幫助最困難的戶。
通過開展扶貧大調研活動,慶陽市為省、市、縣、鄉參與雙聯行動的2507個單位、3.3萬名干部合理確定了聯系村、戶,使雙聯工作覆蓋到全市1261個村、15個社區。同時,按照省委“總數不變、動態管理”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對貧困村、貧困戶進行調整。今年,慶陽市將28個僅由鄉鎮聯系的貧困村調整為省市單位聯系,對聯系村已脫貧的26名市級領導、56個市直聯村單位、116個縣(區)單位調整新增聯系貧困村267個,為各級干部新增聯系貧困戶1865戶。倡議全市非公經濟組織幫聯貧困村,積極爭取省外企業、單位和院校與全市貧困村實現結對幫扶,組織開展雙聯干部培訓班,推進“人大代表在行動”、“政協委員助推雙聯”等活動,形成了全社會參與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的工作格局。
緊盯“六個精準”雙聯扶貧融合
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全省雙聯行動大會、全省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工作會議后,慶陽市制定出臺了《關于貫徹落實陜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精神全力打好扶貧攻堅戰的實施方案》和《關于推動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探索建立了雙聯行動成效評估、群眾意見征求辦理、干部駐村、“逢提必下”、雙聯述職、法制宣傳等“六項工作制度”,有力推動了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深度融合。
“要按照‘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的要求,把責任扛在肩上,把措施精準到實處,圍繞群眾持續增收目標,強化措施,聚焦發力,全面打贏雙聯扶貧攻堅戰,加快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步伐。”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在鎮原縣調研雙聯扶貧工作時這樣說。慶陽市市長贠建民也在調研雙聯工作時表示,要精準對接、精準施策,全力推進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啃掉貧困“硬骨頭”,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戰。
為確保雙聯行動的對象、目標精準,慶陽市堅持把雙聯行動對象鎖定在全市537個建檔立卡貧困村、14.58萬貧困戶和60.62萬貧困人口上,按照“不脫貧不脫鉤,不實現小康不罷休”的要求,緊盯2017年整體脫貧、2020年全面小康目標,制定了《慶陽市村級小康指標監測體系》,組織雙聯干部進村入戶開展實地監測,修訂完善貧困村小康建設規劃537份、聯系戶脫貧計劃2.62萬份,明確了貧困村脫貧“時間表”和全面小康建設“路線圖”。
同時,集中開展了貧困村雙聯與扶貧工作集中核查評估活動,按照地形地貌、人均純收入、貧困發生率等8項指標,形成了全市537個貧困村貧困程度排序清單,建立了精準扶貧大數據信息系統;強化鄉村扶貧工作力量,在鄉鎮設立雙聯與扶貧合一的工作站,在各村建立駐村幫扶工作隊,選派優秀年輕干部擔任隊長,探索總結出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五個一”工作模式,下沉服務職能,延伸服務觸角,讓干部面對面聯系群眾、心貼心幫助群眾,“零距離”服務群眾。
為確保雙聯行動的實效,慶陽市緊盯考評、保障精準,建立了雙聯干部述職和“逢提必下”制度,修訂了雙聯行動與扶貧攻堅銜接配套的考核辦法,強化考核結果運用,健全問責懲戒和正向激勵機制;著力實施黨建助力扶貧“四大工程”和“好人治村、能人強村”戰略,選派大學生村官、機關優秀年輕干部、后備干部、事業單位優秀人員到貧困村任職,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制定《雙聯扶貧駐村幫扶工作隊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駐村幫扶行為,加強定期督查和抽查,確保各級雙聯干部沉下去、住下來、干起來,形成了干群互動、合力推動扶貧攻堅的良好局面。
強基礎興產業拓寬致富渠道
“窮在‘天’、困在‘路’、貧在‘人’、弱在‘帶’”,這是慶陽市委書記欒克軍對慶陽當前扶貧攻堅現狀的形象概括,這些問題也是制約老區群眾脫貧致富的“瓶頸”。
今年,慶陽市啟動實施了交通扶貧大會戰,制定了《全市交通扶貧攻堅農村公路通暢工程建設實施方案》和《全市“6873”交通突破大會戰實施方案》,提出把貧困地區作為交通扶貧的主戰場,力啃農村公路建設“硬骨頭”。今年年初計劃的3173公里農村公路全面建成,初步形成了“外通內聯、通村暢鄉、班車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運輸網絡,有效解決了沿線群眾的出行難題,進一步打通了山區群眾農產品外輸渠道。
各幫聯單位以解決群眾飲水問題為抓手,因地制宜大興水利工程、修建水利設施。三年多來,有9.5萬戶群眾實現了自來水入戶,僅2014年新建維修飲水工程14.3萬處,解決了29.8萬人的飲水困難;積極銜接電力部門大力實施農村弱電改造,完成農村電網改造2.4萬戶,通電率達到100%;把雙聯行動與易地扶貧搬遷工程、美麗鄉村建設等有機結合,整合項目,整合資源,強力推進,完成危房改造5.07萬戶,磚混結構住房覆蓋率較幫聯前的2011年提高了13.29個百分點,貧困鄉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有了很大改觀。
產業是群眾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撐。慶陽市堅持聚集合力興產業、強基礎,深入開展“培育產業促增收”活動,組織實施“266”現代農業發展行動計劃,著力實施“三個一”工程,引導扶持群眾發展草畜、蘋果、瓜菜、苗林等富民產業,貧困群眾的致富門路越來越多,增收渠道不斷拓寬,自我發展能力持續提升。據統計,三年多來,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遞增16%、14.7%、12.5%,扶貧對象人均純收入增幅持續高于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2個百分點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