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榮慶陽香包文化 弘揚中國香道文明
中共慶陽市委書記 張德全 慶陽市人民政府市長 周強
慶陽悠久的文明史代代相承,積淀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這是黃土兒女生生不息、奮進崛起的精神動力,也是繼往開來、永不枯竭的思想源泉。我們必須像保護生態環境一樣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在保持特色的前提下繼承傳統,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通過不懈追求,使慶陽民俗文化產業始終保持勃勃生機,使慶陽人氣更旺,經濟更活,發展更快,人民更富。
一、倡導雙贏,充分發揮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
慶陽有著豐富的石油、煤炭、綠色農產品等資源優勢,在“工業強市、產業富民”戰略推動下,發展前景十分看好。從經濟總量上講,依靠現代工業創造的經濟收入當然比香包文化產業要強大。因此,慶陽有許多干部群眾對發展香包產業持猶豫態度。這就需要我們加大解放思想的力度,認識發展工業經濟與發展文化產業的雙贏效應,認識文化資源的持久性、輻射性,通過挖掘以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壯大文化產業,弘揚傳統文化,提升慶陽知名度,擦亮慶陽名片,增強慶陽民眾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廣泛的開拓市場,吸引投資,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為此,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重新審視香包產業的效應價值,深刻認識文化產業回報的滯后性、長期性和內在性。
民俗文化產品的魅力是無窮的。慶陽民俗文化凝結著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智慧,具有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傳播香包文化,弘揚香道文明,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正視問題,深刻把握區域文化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
影響慶陽經濟增長的內在因素到底是什么?這是長期以來備受各方關注的重大課題。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是客觀存在的,但像慶陽這樣特殊的地區,還有許多問題值得研究。
自然資源的制約已被豐富的石油和煤炭資源所打破,資本缺乏和交通閉塞也不是絕對因素。經過長期比較,我們清醒的認識到,東部發達地區和西部落后地區的根本差異在于文化和制度。對于慶陽而言,觀念的差異、文化的差異才是根本差異。不難發現,中外經濟社會發展較好的地區,都有與經濟圈相匹配的文化圈。文化圈與經濟圈的脆弱與缺失正是慶陽的軟肋。提高文化資源的挖掘水平,清晰地描繪出自己的文化圈,培育自己的企業家隊伍,建設慶陽地域文化和企業文化,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加快推進制度建設,是慶陽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現代化的源泉問題。區域文化精神對人的觀念形成起著基礎性作用。繁榮香包文化,傳播香道文明,就是要讓我們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園。
三、與時俱進,密切關注和運用創意經濟
勤勞、質樸、善良、憨厚是慶陽人民的本色。對這塊黃土地上的人來講,熱愛勞動是永遠不變的品質追求。千百年來,慶陽人民的汗水灑遍了黃土溝壑,可富裕的到來畢竟還有些遲緩。當外地客商、國外游客驚嘆于慶陽民俗文化產品光芒四射、內涵深厚的時候,我們突然感到一種莫名的尷尬。進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時代脈搏,以精巧的構思和經典的創意牢牢抓住顧客的眼球,這是現代創意經濟和眼球經濟的精髓。一個好的創意就是一個金點子,可以讓民俗文化成為新的時尚,也可以小小香包成為市場新寵。我們把美好的企盼寄托在小小的香包上,希望她能承載慶陽人民的心愿,讓更多的人認識慶陽,記住慶陽,走進慶陽。
四、解放思想,全面創新香包產業的發展模式
總結近年來的經驗,我們深刻體會到,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必須要走自己的路,按照正確引導、提升品質,堅持特色、固本求變,宣傳造勢、創新模式的思路來發展。慶陽香包作為原生態的隴繡作品,其最大的特質是純真之美、古樸之美、和諧之美。她的藝術美感深深根植于慶陽這塊古老的土地,吸納了高天厚土、藍天白云的隴東風情。如果脫離了這些特質和條件,她就失去了靈魂,失去了魅力。
慶陽香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去同蘇繡、湘繡爭高下,更不能被南方機繡的小香包所打敗。這就要求我們對干部群眾進行正確引導,發展獨具特色的慶陽香包民俗文化。慶陽香包的生命在于其特有的本質,在于傳統手工工藝所表達的質樸、純真、寧靜與和諧,只有保持本色,才有立足的根本,才有提升品質的基礎。當然,強調本色并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民俗文化產品的開發中去思考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古樸與華麗、經典與時尚的深刻含義,讓古老的香包藝術煥發青春魅力,讓時尚的香包作品滲透傳統文化。在理論建樹與輿論宣傳上,我們也要進一部增強研發能力,發揮造勢效應,建立和鞏固慶陽香包、中國香道的理論構架與地位,運用文化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借鑒外地成功的經驗與做法,精心打造和推廣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慶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