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民俗文化產業 打造慶陽文化名片
中共慶陽市委書記 張智全 慶陽市人民政府市長 周強
從2002年起,我們已先后舉辦了五屆“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為慶陽經濟社會發展和開放開發搭建起一個重要平臺,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繁榮香包文化、傳播香道文明,仍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充滿信心,堅定不移,務求實效,把香包文化和香道文明打造成慶陽的人文標志和文化品牌。
一、繁榮香包文化是慶陽歷史文化漫長積淀的噴發
慶陽是周先祖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與中醫鼻祖岐伯在此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形成岐黃之術的源頭。周先祖不窋、鞠陶、公劉在此“教民稼穡”,開啟了華夏農耕文化的先河。
慶陽歷代名人輩出,東漢思想家王符、西晉學者傅玄和明朝“前七子”領袖李夢陽等,在中國歷史上都有重要影響。慶陽是甘肅惟一的革命老區,以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勛為代表的老一輩革命家,于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這里創建了陜甘邊區,成立了西北第一個蘇維埃政府,成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全國“碩果僅存”的西北根據地的核心區域,為黨中央和紅軍長征提供了落腳點和抗日的出發點。之后,慶陽又成為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悠久的文化傳承、燦爛的紅色歷史,奠定了慶陽地域文化最深厚的根基。
香包是慶陽民俗文化的代表。慶陽民俗文化是一種超越表象模擬而直指心性的人文精神的展現,既有香包刺繡、皮影、剪紙等工藝美術系列,又有隴東秧歌、道情、民歌、荷花舞等表演藝術系列,也有地坑院、窯洞建筑等黃土風情系列。所有這些,都堪稱人類社會歷史的“活化石”。
香包在慶陽源遠流長。發現于華池縣雙塔寺一只保存完好、色艷如新的金代香包,距今近千年,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寶石鏈香包。民間收藏的宋元明清刺繡作品多達數百件,是慶陽香包文化繁榮的見證。
慶陽民俗文化處處顯現著稚拙粗獷、純樸深厚的原生態文化,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其鮮明的色彩、奇特的造型、深刻的寓意,無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和無盡的性情陶冶。
“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的誕生,是慶陽地域文化長期孕育的結果,也是中華傳統文明長期孕育的結果,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廣泛的人文基礎,已經成為慶陽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互銜接的重要紐帶,成為慶陽文化力量與經濟力量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
二、繁榮香包文化是慶陽經濟社會發展與傳承的突破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如何打破封閉,用什么架起慶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的橋梁,使當地經濟融入全國乃至世界經濟的潮流,在競爭中捕捉機遇,在合作中謀求發展,就成為當務之急和戰略之策。經過對文化根源和現實市情的深入研究,我們認識到,慶陽最具開發潛力的文化資源,就是積淀深厚的地方民俗文化;慶陽最具特色的文化產品,就是以香包為代表的民間刺繡;趯κ袌鲂枨蠛桶l展前景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小香包上做大文章,用小香包催生大產業,構筑大文化,建設大市場,帶動大發展。全力推動慶陽文化產業上臺階、上水平,帶動促進慶陽經濟社會的大發展和大繁榮。
慶陽以香包為代表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長期勞動生活中的創造,深深地植根于廣大人民群眾之中。只要把商品經濟機制引入民俗文化產業,與群眾的利益緊密結合起來,讓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激發他們無窮的創造力。也只有把千家萬戶的小香包生產與廣闊的大市場順暢地對接起來,就能把慶陽的民俗文化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生產力。目前,全市香包刺繡產業已形成30多個基地,涉及3萬多戶10多萬人,成為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和促進城鎮就業的重要渠道。
慶陽悠久的歷史文明和燦爛的民俗文化是人民群眾智慧的結晶,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勤勞聰穎的勞動婦女,以最原始的制作方法,用最常見的絲綢彩線,創造出具有禮儀佩帶、裝飾審美、親情饋贈、生活實用等功用的香包等民間藝術之花。這是黃土地上群眾基礎最廣泛、地域特征最鮮明、民俗內涵最深厚的一種文化形態,凝結著完整的中國本原藝術、造型藝術和色彩藝術。慶陽香包,既是物質的,又是文化的;既是商品,又是藝術品;既是物質產品,又是精神產品,其設計、生產和銷售,又把文化與經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壯大民俗文化產業大軍的不竭動力。在眾多民間藝術帶動下,廣大群眾靠智慧生財,靠雙手致富,實現了融精神財富與物質財富于一身的財富創造形式。廣大群眾通過“賣”文化、“賣”智慧,實現了自身的人生價值;以香包刺繡為主的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使廣大群眾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精神風貌和文化觀念發生了嶄新變化。
三、繁榮香包文化是展示慶陽新形象,促進慶陽現代化的有效手段
2002年以來,以香包牽線、文化搭臺、經貿唱戲、促進發展為宗旨,以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商家出力、市場運作為模式的“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帶動了人氣,凝聚了財氣,提升了名氣,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藝術節,更多的人知道了地圖上還有一個地方叫慶陽。2004年,在全國170多個候選城市中,慶陽市被中央電視臺評為“最具藝術氣質的西部名城”。如今,在許多地方,人們一提到香包,就會想到慶陽;一提到慶陽,就會想到香包,香包已成為代表慶陽形象的知名品牌。
會展經濟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F在,全國各地節會非常多,但以香包冠名的則為慶陽獨有。舉辦香包節,為香包開通了由藝術品到商品的渠道,使香包流動方式實現了由民間饋贈到市場銷售的轉變,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架起了慶陽與外界溝通的橋梁,以香包為代表的慶陽民俗文化產品已銷往北京、上海、西安、蘭州、南京等幾十個大中城市和美國、日本、歐盟、東南亞、港澳臺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香包節的成功舉辦,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各大媒體均對慶陽和慶陽香包進行了深層次、多角度地宣傳推介。中國民俗學會和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利用香包節,在慶陽舉辦全國性學術論壇和召開學會年會;許多知名專家寫書著文,介紹慶陽民俗文化,進一步擴大了慶陽民俗文化產業的影響力。同時,香包節也為對外開放構建了重要平臺。近年來,慶陽國內生產總值始終保持兩位數增長,各項社會事業取得長足進步。
香包節作為一個文化與經濟互動,集商流、物流、人才流、信息流、資金流于一體的綜合性盛會,已成為慶陽與外界在工商、經貿、科技、文化、旅游等各個領域廣泛合作交流的有效載體,成為招商引資、抓項目、促發展的廣闊平臺,拉動了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種市場的雙向互動,促成了一批農產品加工、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旅游等項目的簽約實施,使慶陽開放開發達到了一個新水平。現在,“中國慶陽香包民俗文化節”已經成為由國家文化部產業司、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重點支持,甘肅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和慶陽市委、政府共同主辦、區域性的時尚文化,成為全國有重要影響的成功節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