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趕的腳步
兄弟縣區發展了,周邊地區發展了,處在甘青寧三省區交界處的環縣怎么辦?縣委書記章志兼的回答一直是:“從縣情出發,努力地追趕。”在強烈的追趕意識驅動下,集老區、山區、干旱地區、貧困地區于一身的環縣,城鄉處處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到了西灘,會忘了是在縣城環縣縣城從來都是一條街,那就是從東山腳下穿腸而過的211國道。
2004年7月,規劃面積2.9平方公里的西灘開發項目正式上馬。從此,“直來直往”的縣城居民就開始想象有十字街頭、有中心廣場后的市民生活。沒想到,兩年后,這一切就到了眼前。
環江新區中心廣場天開地闊,成了居民娛樂休閑的好去處;與西山相望的濱江路花紅草綠,成了縣城亮麗的風景線。城區“四縱四橫”的路網結構已經形成,縣城人終于可以“走街串巷”了;上下兩層的華強商業步行街清新亮相,居民購物逛街終于可以兩全其美了。
7月下旬,記者到環縣采訪時,新區內依然處處塔吊。橢圓形的環江體育場、充滿傳統風格的文化博覽中心正脫殼而出;紅星小康農宅示范區、西苑住宅小區正拔地而起。許多縣城人都說,到了西灘,有時都會忘了是在縣城。
通過招商引資、民間融資、政府籌資等多種渠道,環江新區先后開工建設項目80個,總投資近6億元。目前有20個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據介紹,整個新區年內將形成建筑框架,明年基本完成新區建設。縣上說,未來的環江新區,將是商貿流通的平臺、招商引資的平臺、農村勞務輸轉的平臺……
在縣城巨變的同時,小城鎮建設也緊鑼密鼓地進行著。3年來,縣上對21個鄉鎮小城鎮進行了規劃,新建鄉鎮辦公樓19幢,整修街道15條,部分鄉鎮街道鋪上了瀝青路面,人行道鋪上了彩磚。城鎮建設有力地帶動和促進了鄉村基本建設。全縣新修通鄉油路4條93公里,新增鄉村道路116條1200公里,實現了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通鄉油路和通村砂礫路零的突破。與此同時,借助農網二期等重大建設項目,全縣250個行政村全部通電;正在建設中的縣北人畜飲水工程,也將從根本上緩解千百年來困擾環縣人吃水難的問題。
要辦工業,先得看清楚農業環縣是個農牧大縣、工業小縣。在環縣如何發展工業,環縣人最終把目光集中到了農業上。這就是縣上提出的新思路:“以農孕工,以工帶農。”
300萬畝耕地,150萬畝天然草場,是環縣最“顯著”的資源。
借助這一天然優勢,環縣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緊緊圍繞草畜、洋芋、小雜糧三大主導產業和葵花、黃花、中藥材、油豆、果杏5個后續產業,各鄉鎮以萬畝為起點,優先做大做強一個區域優勢產業。目前,全縣每年可以出產10萬噸糧食、10萬頭牛和豬、近50萬只羊、2萬噸水果。環縣人不僅把這些看成是農業的收成,同時也看成是工業的“種子”。
這些“農字號”產品不負重望,吸引來了縣內外大量投資。3年來,全縣新辦果品、小雜糧、地毯、肉品、淀粉、飼草等加工企業25戶,個個成長喜人,全縣農副產品出口創匯因此實現零的突破。同時,全力推進以農副產品加工等為主的環江工業園區和以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為主的曲子高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農業與工業融合的層次,探索出了農業生產工業化的新路子。農產品轉化因此有了更多的支點,農民增收因此有了更堅強的支撐,財政收入因此有了更得力的支柱。許多企業在總結發展經驗時,都會說:在環縣辦工業,得看著農業的臉色。
做什么事,都不能冷落文化關于環縣皮影,這幾年出了很多新聞。
2002年,環縣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中國皮影之鄉”;當年,環縣就成功舉辦了首屆“中國皮影藝術節”。
2003年,環縣皮影被列為全國首批10個民族及文化保護試點項目之一;2004年3月,環縣就組織力量,完成了縣內所有道情皮影戲班、藝人及其相關情況的田野普查。
2005年底,環縣皮影被列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3月,由縣上組織編寫的《道情音樂欣賞》和《皮影欣賞及手工制作》兩本鄉土教材,就走進了部分中小學音樂、美術課堂。
環縣人情有獨鐘的皮影,真正成了環縣的一張名片。
環縣人說,重視皮影是提高“環縣的文化水平”,重視教育則是提高“環縣人的文化水平”。
近3年來,全縣共投資2.3億元,先后實施二期義教項目、歐盟項目、西部教育發展項目、危房改造項目和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還清了大量“歷史欠賬”,教育基礎條件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去年一年,就建成了107個遠程教育衛星接收小站,592所學校因此受益。這一切,都有力地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的穩定提高,全縣初中統考六科合格率連續3年居慶陽市第一位,高考本科錄取率在全市年年領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