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甘肅的文化資源豐富多樣、歷史文化積淀深厚,民族民俗文化特色鮮明,現代文化具有一定實力。近年來,全省各地加大工作力度,逐步加快文化資源開發步伐,逐步做大做強優勢文化品牌,從而有力推動了我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成效顯著。根據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會議和全省民族民間民俗文化產業開發現場經驗交流會議精神,為集中宣傳我省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文化產品開發以及文化市場的巨大潛力和發展前景,推動我省文化產業快速發展,本報自今日起,推出《隴原文化攬勝》欄目,在欄目中,我們將陸續對隴原最具特色文化精品的歷史淵源、生存現狀、發展前景等內容加以介紹。
在環縣,有句俗語:“走親戚毛驢一趕,吃羊肉袖子一卷,心慌了牛窯里一喊。”說的是當地人喜愛皮影與皮影戲的普及程度。如今在環縣,這種已有300多年歷史的道情皮影沒有像其他皮影戲種那樣漸趨寂靜,反而走出了窯洞、走向了成熟、走出了一片之前從未有過的新天地。
皮影這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明末清初傳入環縣,與其他皮影戲種相比,道情皮影是以皮影表演為形式,以起源于宋末元初的道情為演唱曲調,因吸納了道教音樂的旋律和曲調而更顯婉轉悠揚。道情皮影道具簡單,通常是一頭毛驢走鄉串戶,一孔窯洞聚光收音,一盞青燈通宵明亮,.十里八鄉的鄉親或坐或站,挑線者端坐前臺,生旦凈末丑、悲歡離合情,全在他的掌控中。
影件能在燈下活靈活現地翻轉踢打、提袍甩袖,離不開雕刻藝人的好技藝。環縣皮影的制作工藝極為考究,選用質地堅韌、透光性強的牛皮為料,經選皮、制皮、畫稿、過稿、鏤刻、敷彩等步驟,約六七天后,一張平整的牛皮便化身成皇冠龍衣的帝王、烏紗玉帶的顯貴、鳳冠霞佩的后妃、布衣打扮的百姓,甚至是山水庭堂、花草蟲魚、廟宇高堂。
“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這種原生態的道情皮影,至今不但被完整保存,且得到發揚光大。雕刻藝人由2001年的10余人發展到現在的60多人,年生產各類皮影件2萬多件。現有的50多家戲班300余皮影演藝人員,每年演出3000場次。2002年,環縣榮膺“皮影之鄉”美名。2004年7月,環縣道情皮影被文化部列為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首批十個試點之一。開發小皮影、帶動大產業,如今成為環縣人的共識,他們相繼開發出掛歷、光碟、畫冊、口杯、地毯等40多個種類的產品。通過節會推動,環縣皮影的名頭越來越響。在此基礎上,環縣積極探尋擴大皮影商業性演出規模,實現皮影產業規模化開發、市場化運作、集團化經營等思路,將為環縣皮影開拓出一片嶄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