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水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扎實推進和美鄉村建設,不僅讓鄉村美了“面子”,舊貌換新顏,也讓村民走上了產業發展的致富之路,實實在在富了“里子”。
一排排鱗次櫛比的白墻瓦房,一條條筆直通暢的鄉村道路,一個個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行走在清水縣紅堡鎮西城村,一幅欣欣向榮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鋪開。
作為省級和美鄉村,清水縣西城村一直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上走在前列,圍繞“七美”村莊建設,西城村實現了村內村莊道路、巷道硬化、安全飲水、堤防治理、污水處理、排水管網、路燈監控、文體設施、垃圾分類處理等基礎設施全覆蓋。自來水入戶率100%,全村290戶衛生廁所全覆蓋,建設2座村級污水處理站,鋪設雨污分流管網5000米,村內建有電商物流代辦點1處,村際基礎設施鏈通共享,群眾生活方便快捷。
西城村著力構建黨建引領下的“三治融合”鄉村治理體系,推行“網格化”管理,將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落實到最小網格上。有效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的積極性,動員群眾在院落周圍栽花種竹,利用空閑地塊精心建設小菜園,進一步擦亮和諧宜居的鄉村底色,培育了鄉風文明新風尚。
“生活環境大變樣,日子越過越舒心!”西城村不僅在美化村莊“面子”上下功夫,更在培育產業“里子”上費心思。
西城村作為清水縣設施農業示范基地,依托白駝流域產業片帶,建成各類設施蔬菜大棚72000平方米,引進普羅旺斯、羊肚菌等新品種11個,發展“西紅柿+草莓”“萬壽菊育苗+西紅柿”“火鍋小菜+羊肚菌”等5種產業結構模式,引進種植大戶6家,帶動本村有種植經驗的群眾10余戶,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逐漸走出了一條“小農戶、大基地,小規模、大群體”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張小平是紅堡鎮西城村的蔬菜種植大戶,種植大棚蔬菜已經8年了。他告訴記者,“我們的暖棚和簡易大棚一共有20多畝,主要種植生菜、油麥菜、小油菜、包菜、香菜和芹菜等,一年收益能有10多萬元。前段時間我們賣了小油菜和生菜,下一茬到12月底就能上市了。”
如今,漫步西城村的大街小巷,見到的是產業興旺、村民增收的和諧,看到的是環境優美、生態宜居的舒適,感受到的是治理有效、鄉風文明的融洽,西城村群眾“鄉”約振興的幸福路越走越寬。(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