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水縣積極響應國家“雙碳”目標,立足區域資源優勢,把推進清潔能源一體化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聚力打造能儲一體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加快建設隴東南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為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來到清水縣50兆瓦村級光伏幫扶電站,山梁上密密麻麻的光伏發電板整齊排列,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不遠處的山頂上,巨大的風力發電機迎風轉動,將風能源源不斷轉化為清潔電能,為千家萬戶送去光明和溫暖。
清水縣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獨特的地理環境和風光資源富集優勢,積極開發光伏發電和風電等清潔能源,不斷擴大清潔能源應用范圍,提升清潔能源技術水平,加快清潔能源產業升級。
清水縣50兆瓦村級光伏幫扶電站是國家能源局定點幫扶和天津市河北區東西部協作幫扶的重點能源項目,總投資2.96億元,2019年8月建成并網發電。年發電能力約6000萬千瓦時,項目建成至今,累計發電2.8億千瓦時、收益1.9億元。
光伏發電切實帶動了農民增收,助力地方經濟綠色高效發展。清水縣50兆瓦村級光伏幫扶電站副經理宋瑋介紹說,“我們公司負責運營管理的電站有聯村光伏電站、單村光伏電站、分布式光伏電站等多個電站。今年截至目前公司負責運維的電站累計發電量3600萬千瓦時,產生收益2500萬元,繳納稅款185萬元,分配到121個脫貧村657萬元。”
為了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政策,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清水縣大力推行“農光互補”模式,項目所在村合作社配合企業實施農業種植項目,在光伏板下因地制宜種植作物,讓村民不僅“曬著太陽把錢賺”,還能依靠農業種植再添一份收入。新能源和農業雙創收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據了解,農作物種植的收益平均分配至121個脫貧村,農忙時僅吸納勞動力務工就達200余人,人均年增收6000元。
清水縣50兆瓦村級光伏幫扶電站,按年發電量6000萬千瓦時測算,與相同容量火電廠相比,每年節約標煤1.9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98萬噸、二氧化硫排放1800噸、氮氧化物排放900噸、碳粉塵排放量1.63萬噸,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低碳環保、高效利用是清潔能源建設的重要課題。清水縣清潔能源產業生態效益顯著,正一步一步蓄能發展、追“新”逐“綠”。
三峽新能源清水發電有限公司白駝鎮60兆瓦風電場項目年上網電量11774.8萬千瓦時,與相同發電量的火電相比,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3.3萬噸,減少煙塵排放量約335.04噸、二氧化硫排放量約803.01噸,炭氧化物排放量約690.06噸,二氧化碳排放量約8.11萬噸,節約用水約41.38萬噸,有效減少有害物質排放量,減輕環境污染,為進一步促進綠色清潔能源產業蓄勢賦能。
清水盤龍山100兆瓦風電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后,預計年發電量2.15億千瓦時,年產值6619萬元,年稅收800余萬元。與相同發電量火電廠相比,每年可節約標煤7.3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6.8萬噸。
清水縣發改局四級調研員白國生說,“目前,全縣共組織實施重點清潔能源項目3項,建設裝機規模250兆瓦,涉及投資12.87億元。三峽新能源黃門100兆瓦農光儲一體電站、國家電投50兆瓦風儲一體電站先后建成并網投運,中核新華盤龍山100兆瓦風儲電站建設進展順利,分布式光伏項目穩步推進,清水縣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產業體系正加快構建、不斷完善。”
追“風”攬“光”,清水縣正按照“系統謀劃、一體化開發、產業鏈延伸、清潔化應用”的思路,持續加快能儲一體發展,延伸上下游產業鏈條,構建“發、輸、配、儲、用”一體化和“風、光、水、儲”多能互補的清潔能源產業新格局,打造清潔能源一體化發展示范縣。
目前,清水縣清潔能源裝機容量320兆瓦,年發電量4.4億千瓦時,年產值2.2億元,繳稅2000多萬元。預計至“十四五”末,清水縣新能源裝機將超過600兆瓦,年發電量超過10億千瓦時,產值達6億元。
如今,清水縣廣袤的大地上,一臺臺風力發電機擎天而立、一排排光伏板向陽生輝……清潔能源產業已然成為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引擎”。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