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匱乏、發展空間狹小、人口較少”等因素一直困擾村集體經濟發展,近年來,白駝鎮打破村域界限,積極探索“強村+弱村”“資金+土地”的“飛地經濟”模式,賦能村集體經濟發展。
為克服申川村土地資源不足、地理位置不佳等制約因素,白駝創新思路,將申川村集體發展項目與林屲村艾草生產加工車間整合,統一規劃建成艾草生產加工基地。該基地年生產加工艾草150噸,主要產品有艾灸系列,包含艾草足浴包、艾絨養生枕、艾香等,通過線下銷售、網絡直播帶貨等實現“艾”產品銷售300余萬元,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的基礎上,帶動周邊30名左右群眾在基地務工,每年可持續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萬元以上。
近年來,白駝鎮立足白駝河流域川區水資源豐富、土地平坦,的區位優勢,先后整合童堡、林屲、化嶺等村經濟發展項目資金在白駝河流域打造以設施大棚為主的精品果蔬基地1處,建設蔬菜大棚230座,保鮮庫1座。為了做足果蔬產業基地延鏈補鏈“文章”,今年,整合姚黃村、楊坪村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資金,建成地坑式冬暖大棚3500平方米。該基地年產值達500余萬元,輻射帶動周邊80余名群眾就業,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70萬元以上。通過“1+N”抱團發展方式,實現了村集體經濟聯合發展模式,走出一條變“輸血”為“造血”的產業發展新路子。
“有錢出錢,有地出地”,白駝鎮按照“鎮域統籌、跨村發展”原則,打破村域壁壘,采取跨村合作、多村共建模式,一改過去的“單打獨斗”為如今的“抱團聚力”,點燃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新引擎”。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