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水縣“湯浴溫泉”之畔,坐落著一座依山傍水、風景如畫的小村,名為“溫泉村”。步入其中,水榭庭院錯落有致,基礎設施配套齊全。尤其是盛夏時節,青山碧水互襯,藍天白云相托,農家舊院改造的農家樂賓客迎門。
去年村上實施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推項目,村民王紅娟便一直在其中參與務工,今年清水縣融康農旅游發展有限公司招聘她到水景街擔任售貨員,看到村里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農家樂的生意越來越好,她自己掏錢將自家院子也改造成了農家樂,當起了老板。由于舒適的環境和可口的農家飯,這半年來游客逐漸增多,收入也不錯。“現在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了。”說起如今的生活,王紅娟笑得合不攏嘴。
2023年,清水縣在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著眼文旅振興鄉村,投入東西部協作資金314.5萬元,在白沙鎮溫泉村實施鄉村旅游示范村農推項目,通過“農村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勞務報酬發放+就業技能培訓+公益性崗位設置”的賑濟模式,新改建農家樂5戶2162平方米,修建停車場626平方米、民俗水景街2400平方米、觀光農業基地140畝。通過項目的實施,溫泉村不僅實現了基礎設施的完善和旅游產業的升級,還促進了當地群眾的就業增收。項目實施以來,組織本地群眾務工45人,開展就業技能培訓135人次,設置公益性崗位2個,發放勞務報酬46萬元,人均勞務增收1.05萬元。
村民蔣喜江也是眾多受益群眾中的一員,他為了照顧老人,不得不放棄打工回到家鄉。去年在家門口參與農推項目建設,掙了26000元,還參加了磚瓦匠技術培訓。在今年二期項目建設中,他在家門口務工,并擔任磚瓦班的小班長,收入達4萬元以上。
如今,白沙鎮溫泉村已成為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田園變公園、村莊變景區,高標準打造的宜居宜業宜游宜養的鄉村旅游樣板村深受游客青睞。今年以來,溫泉村共接待游客10萬多人次,創旅游收入240多萬元,以工代賑綜合賑濟效應有力彰顯。下一步,清水縣將繼續深化以工代賑模式的推廣應用,進一步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的發展持續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