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近年來,清水縣堅持把推進鄉風文明建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重要陣地,扎實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鄉村振興增添活力、注入動力,充分發揮鄉風文明引領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教育群眾、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走進郭川鎮宋川村,村道兩旁綠植依舊蔥翠,村莊內水泥道路干凈整潔,鄰里關系和睦,巷道旁的文化墻上展示著村莊近年來的蝶變,處處煥發出鄉風文明的新氣象。
“我們村自從道路硬化之后,鄰里和睦,大人小孩團結,每個人看到道路上不干凈的地方都自覺打掃,家里的小孩都非常孝敬老人,走在路上都會互相打招呼,我們現在生活得很幸福。”
郭川鎮宋川村依托省級村規民約先進村品牌建設優勢,致力于培育淳樸民風、良好家風、文明鄉風,用“小村規”激發鄉村治理“大效能”。2020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省級文明村”,2023年被省民政廳評為甘肅省村規民約先進村,2024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市級和美鄉村。
如今的宋川村,通過村規民約的制定和完善,村民行為準則有了新“標尺”。群眾自覺遵守,互相監督,主動參與村級公共事務,村容村貌變美了,鄰里關系和諧了,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提升了,村規民約“規”出社會公德,新秩序“約”出鄉風文明新風尚。
“近幾年,大家的意識慢慢發生了變化,有辦紅白事的,不大擺宴席了、不盲目攀比了,村里的矛盾糾紛也少了,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和睦相處。村里通過宣傳先進典型,現在戶戶爭創最美庭院、文明家庭,人人爭上道德紅榜,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逐步形成。”宋川村黨支部書記宋明星說。
近年來,清水縣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在鄉村治理一線探索移風易俗、涵育鄉風的創新實踐。伴隨著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不斷完善,積分制、清單制、“紅黑榜”等務實管用的共建共治模式不斷推廣,覆蓋鄉風文明方方面面的村規民約不斷完善,現代文明理念也在清水的廣袤鄉村深深扎根。
同時,清水縣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重要陣地,創新宣傳形式,運用報告會、“蒲公英播報”“大喇叭說事+”等多種方式,切實發揮“甘肅好人”等道德模范示范引領作用,拓寬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建設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形成覆蓋更全更廣的文明網絡,推進文明實踐深入田間地頭,打通宣傳群眾、教育群眾、關心群眾、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有效鑄牢群眾思想根基,營造崇德向善、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圍。
圍繞“甘肅好人”田景明見義勇為的先進事跡,隴東鎮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甘肅好人”田景明品牌工作室,組建了一支“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者服務隊,常態化、面對面開展宣傳宣講等志愿服務活動,依據群眾的實際需求,黨的理論、惠農政策、生產技術、文藝文化、移風易俗、防火救援等多元主題元素巧妙融入宣講活動,以自身見義勇為的親身經歷,讓每一次宣講都貼合實際、內涵豐富,在全鎮范圍形成崇德向善的良好氛圍。
臨近中午,一陣陣飯菜香從清水縣草川鋪鎮火石村互助幸福院的“幸福食堂”里飄了出來,老人們陸續走進食堂落座就餐,一邊吃著美味可口、便宜優質的午餐,一邊在飯桌上聊著家常,人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院內還有棋牌室、書畫室、動靜態活動區等文娛功能設施,為老年群體提供“老有所學”“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老齡生活。
“孩子都外出打工去了,平常我就來村上的食堂吃飯,和其他老人一起打撲克下棋。”清水縣草川鋪鎮火石村村民申碎娃告訴記者。
據了解,火石村“幸福食堂”低于市場價格為村上老年人提供午餐、晚餐服務,每餐2元,可容納50人同時就餐。逢年過節時,村上會根據節日特點為老人安排包餃子,包粽子,喝臘八粥等,還可以通過大屏幕和在外務工的兒子兒媳視頻連線,真正讓留守老人感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幸福生活。
“互助老人院自營業以來,吃飯人次累計達到100余人次,每天根據老年人的飲食習慣進行葷素搭配,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吃飯、娛樂活動的場所,讓村里的老年人在家門口享受到幸福便利的老年生活。”火石村黨支部書記劉昊說。
火石村“幸福食堂”生動實踐了“養老”變“享老”的新風尚,給村內老年人提供了一個綜合服務養老平臺,讓老年人實現了老有所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為年輕人外出務工解決后顧之憂,讓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社會風尚更加彰顯。
一條條干凈整潔的水泥道路、一面面內容豐富的文化墻、一場場沉浸式宣講、一次次具象化服務、一件件實效化措施……清水縣以美麗鄉村、文明實踐、移風易俗為主線,厚植文明沃土,弘揚文明鄉風,文明浸潤鄉土,新風吹拂心田,一幅業興、景美、人和的文明鄉村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清水融媒記者牛啟坤)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