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8/23/1724382527511029871.png?h=496&w=950)
近年來,清水縣白沙鎮桑園村堅持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村黨組織更加堅強有力,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加,鄉村建設舊貌換新顏,鄉村治理有效有為,群眾幸福感獲得感明顯提升,實現了隊伍強、產業興、民心齊,為和美鄉村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強基固本筑堡壘,展現支部引領“新作為”。緊緊圍繞黨支部標準化建設、規范化運行、精準化服務,著力發揮村黨支部在鄉村發展中的“火車頭”作用,不斷增強黨支部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堅持在配優配強村級帶頭人上做好文章,培育素質強、善經營的年輕黨員成為村莊治理、發展經濟的領頭雁,不斷將基層黨組織工作全面融入和美鄉村建設工作中。堅持“支部帶動、黨員帶頭、群眾融入”的總體思路,在規范開展“三會一課”的基礎上,組織黨員從學習課堂走進群眾生活,將政策理論轉化為實踐動力,結合農村生產生活需求和不同時段特點,按照“一月一主題”安排開展“支部主題黨日+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六一兒童節”等節日開展鄉風文明課堂、趣味運動會和文藝演出等活動,不斷促進鄰里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鄉村的活力和凝聚力,浸潤鄉風文明。
![](/Files262/BeyondPic/2024-8/23/1724382541179051853.jpg?h=633&w=950)
融合提升興產業,激活集體經濟“新動能”。充分依托全縣10個億元級產業鏈建設,發展食用菌等主導產業的新路子,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開展木耳菌種研發、菌棒生產、試驗栽培、產品銷售等,2023年木耳產量達到3.5萬斤,總收入105萬元,帶動120戶群眾增收30萬元,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同時引導部分有種植意愿的農戶自行發展萬壽菊、蔬菜等產業,鼓勵發展地擺木耳等庭院經濟,由本村合作社統一銷售,帶動180戶群眾實現家門口就業,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按照“強產業必須強技術”的發展思路,年內組織開展蔬菜種植、農村實用技術等培訓200人次、培訓鄉村工匠5人。全面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積極構建“黨建+合作社+農戶+企業”的利益聯結機制,202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94.96萬元,年內向1342名群眾發放分紅資金9.1萬元,讓“看得見”的集體經濟變為“摸得著”的共享紅利。今年以來,桑園村引進培育多品新菌種,特別是培育的白玉木耳和榆黃菇,其精致的外觀和別致的口感深受市場青睞,為壯大村集體經濟、建設食用菌產業強鎮再續新章。
![](/Files262/BeyondPic/2024-8/23/1724382565996049757.jpg?h=570&w=950)
集思廣益謀自治,煥發鄉村治理“新活力”。健全完善“黨建+自治”鄉村治理模式,全覆蓋建立“村黨組織—村民小組—黨員中心戶”三級網格治理體系,創新推行“四個說了算”鄉村治理模式,注重聽民聲、聚民力、匯民智、順民意,采取“八步議事法”開展說事議事12場次,先后解決了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群眾切身有感的“急難愁盼”問題102件。搭建“積分制”志愿服務平臺,設置巷道庭院保潔積分,通過積分超市兌換牙膏、洗衣粉等生活物品,激勵引導村民投身環境整治、共話發展等行動之中,進一步提升群眾參與到基層治理的積極性。村“兩委”班子在充分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更新了《村規民約》,切實發揮“一約四會”群眾組織作用,積極定期開展“庭院議事會”,不斷加強群眾自治組織規范化建設;完善村內監督體系,設置民意征集箱,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橋梁、紐帶作用,發動黨員、志愿者等力量,以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以群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為載體,開展教育工作宣講會、“美麗庭院”示范戶評選,將文明實踐貫穿于鄉風文明建設全過程,不斷激發村民參與鄉風文明創建的活力和熱情,引導全村形成崇文向善的新風尚。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