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氣候濕潤,漫山遍野都有野生艾草,特別是白駝、紅堡、王河、松樹、黃門、草川等10個鄉鎮的野生艾草10000多畝,所產的野生艾草葉質醇厚、香氣清新、火力適中、通竄性強,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和養生價值,是艾灸的高品質原料,為養生保健不可多得的藥草。
近年來,清水縣依托深厚的中醫藥文化底蘊、良好的生態條件、豐富的康養資源,著力發展康養產業,打造“軒轅故里·康養福地”地域品牌,建成“隴先緣”艾草艾條生產加工基地,利用當地優質野生天然艾草,加工艾葉、艾絨和艾條等康養產品。該基地所在區域位于野生艾草主產區中心地帶,地處北緯34°48′、東經105°58′,海拔1740米左右,屬溝壑梁峁區,氣候溫涼半濕潤,四季分明,植被豐茂,空氣清新,野生艾草遍地。每年端午節前后,山坡田野間的艾草郁郁蔥蔥,香氣襲人,祖祖輩輩流傳著采艾、制艾和艾灸的傳統。
清水縣養心園農耕文化產業旅游專業合作社傳承中醫養生“治未病”理念,進一步挖掘弘揚中醫養生文化,立足艾草艾條生產加工基地,針對本土野生艾草綜合開發利用和精品加工加強技術研發,推出艾條、艾柱、艾絨、艾草足浴包、艾草足浴餅、艾草養生枕、艾絨肚兜、艾熏坐墊、艾草香包、艾絨家紡等艾草康養產品康養產品35種,注冊了“隴先緣”艾草產品品牌,年均生產艾草200噸、加工艾條50余萬支,銷往全國各地艾條加工廠和艾灸養生館。該合作社通過古法石磨加工的1.8和2.0古法艾灸條,以其通經活絡、祛濕除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獨特功效,受到廣大客戶的青睞。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侗静菥V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針灸。故又被稱為“醫草”。《本草從新》說:“艾葉苦辛,生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用艾葉作為施灸材料,有通經活絡、祛除陰寒、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F代藥理發現,艾葉揮發油含量多,1.8-桉葉素占50%以上,其它有α-側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風干艾葉含礦物質10.13%、脂肪2.59%、蛋白質25.85%,以及維生素A、B1、B2、C等。艾草有調經止血、安胎止崩、散寒除濕之效,治月經不調、經痛腹痛、流產、子宮出血,根治風濕性關節炎、頭風、月內風等,F代實驗研究證明,艾葉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鎮咳及祛痰、止血及抗凝血、鎮靜及抗過敏、護肝利膽等作用。自古以來,因為艾炙百病,故為醫家最常用之藥。灸用艾葉,一般以越陳越好,故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艾草還可作“艾葉茶”、“艾葉湯”、“艾葉粥”等食譜,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另外,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除蚊蟲的良好功效。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