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近年來,清水縣委、縣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按照“東菌西果、南藥北糧、沿川設施農業”的布局,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持續推動撂荒地動態清零,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選用優質高產良種,強化科技支撐賦能產業發展,加強生產日常管理,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基礎。清水縣嚴格落實糧食安全責任和耕地保護硬措施,引導農民合理安排種植結構,因地制宜擴大糧食種植面積,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據了解,2023年2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建成1.92萬畝,2024年1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經完成項目初步設計,正在進行項目批復。積極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萬畝和全膜雙壟溝播技術12.3萬畝。實施冬小麥“一噴三防”25萬畝,開展測土配方施肥62萬畝。依托省農業科學院清水小麥試驗站,建成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建設冬小麥烘干倉儲中心5個。完成糧食播種67.82萬畝,其中小麥25.89萬畝、玉米23.05萬畝、馬鈴薯15萬畝、雜糧0.77萬畝、豆類3.11萬畝。
在全面保障糧食安全過程中,清水縣金集、王河、松樹等12鄉鎮,將產業發展同糧食安全相結合,組織合作社、農戶大力發展小麥育種及加工、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產業,既守住了糧食安全底線,又增加了村集體和群眾收入。
“金集鎮2024年在雷達連瓦寨梁高質量完成800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點建設工作,采取4行大豆間作2行玉米種植模式高標準推進,確保每畝種植8000株大豆,3500株玉米,預計畝均增收50公斤大豆,帶動農戶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成功將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與村集體經濟發展、農民增收相融合,切實提高土地產出,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保障糧食穩產增產。”金集鎮副鎮長邵雪艷說。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小麥育種是清水縣農業重點產業,依托省農科院抗銹豐產優質小麥研發基地,先后育成以蘭天小麥為代表的冬小麥品種100余個,蘭天36號在清水縣創造了山旱地畝產714公斤的高產記錄。近年來,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全力打造小麥育、繁、銷一體化發展體系,高標準建成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涉及全縣18鄉鎮89個村,創建200畝以上示范基地93個,預計年產小麥良種1.5萬噸以上,實現農民增產增收6000萬元以上。今年6月12日召開的小麥抗條銹病育種研討會暨蘭天系列多抗小麥新品種(系)現場觀摩會,為小麥抗條銹病育種和生產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和技術支撐。
甘肅省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清水試驗站站長魯清林說:“蘭天系列小麥品種最大的特點就是抗條銹,還兼抗其他病害,豐產性好,我們每年都舉行小麥抗條銹病育種研討會暨蘭天系列多抗小麥新品種(系)現場觀摩會,為的是加快成果轉化,加快新育成品種在生產上的利用。”
下一步,清水縣將以創建“全國小麥單產提升整建制推進縣”為目標,深化與省農科院的合作交流,推動小麥產業技術研究院實驗大樓盡快啟動建設,為研發小麥新品,擴大小麥良繁基地提供更加堅實的基礎支撐。同時,加快金集連珠等4個小麥烘干倉儲中心建設,做好小麥良種推廣銷售,抓好小麥深加工企業引進培育,全力打造集“育繁銷”、深加工為一體的小麥全產業鏈。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