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生態美,宜居宜業幸福村。柏油村道平坦干凈,田疇阡陌瓜果飄香,農舍庭院別具特色,鄉風民情和諧淳樸……如今,走進清水的和美鄉村,彌漫的是詩意,品味的是意境,流淌的是鄉愁。
緊盯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創建加快推進
清水縣始終把和美鄉村建設擺在“三農”工作的突出位置,根據村莊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統籌考慮區域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確定村莊發展定位、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形成“多規合一”村莊規劃。科學確定了5個省級、10個市級、10個縣級示范村創建對象,明確了創建內容,做到了有的放矢、精準發力。
“今年以來,清水縣聚焦‘14+6+5’鄉村建設指標內容,立足鄉村實際,體現村莊特色,尊重農民意愿,促進全村‘顏值’‘氣質’雙提升。圍繞和美鄉村建設目標,統籌環境整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鄉村治理‘五大要素’,推動項目、資金、人才向和美鄉村建設聚力,促進村莊面貌大轉變、大提升。因村施策打造文旅賦能、產業融合、特色保護等不同類別的和美鄉村,白沙鎮趙溝村、紅堡鎮周家村、賈川鄉梅江村3個省級和美鄉村創建取得積極進展,5個市級、10個縣級和美鄉村創建工作有序推進。5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20個市縣級示范村圍繞拆違治亂、村莊綠化、巷道硬化和風貌管控,扎實開展建設整治,累計改廁1223戶。”清水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愛民說。
找準產業發展定位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特色產業
時下,氣溫逐漸攀升,農作物進入快速生長期,白沙鎮立足鎮域資源稟賦,全鏈條發展食用菌產業。“趙溝村以建設木耳專業村為目標,發展大棚吊袋木耳,種植125個標準種植棚,種植菌棒250萬棒,年產木耳30萬斤,產值達1050萬元。發展林下椴木種植800棒,年產160斤,預計收益2萬元。發展田間地擺木耳種植,種植地擺木耳5畝,種植菌棒5萬棒,年產5000斤,預計收益20萬元。”白沙鎮副鎮長李愛國告訴記者。
清水縣堅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基礎,以延伸農業產業鏈和提升農產品產值為重點,聚力打造干鮮果、草畜一體、中藥材及小麥育種、高粱、食用菌、漢麻等特色產業,按照適地適種的原則,根據不同區域土壤、氣候和產業發展基礎,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發展特色產業,建成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5萬畝、示范點93個,全縣種植食用菌1460萬棒,完成老舊果園改造3276畝,種植中藥材4.49萬畝、蔬菜6.12萬畝、飼草玉米10萬畝,新啟動建設設施蔬菜、食用菌生產基地9個,上掛菌棒1460萬棒,全縣畜禽飼養量達124.54萬頭(只),與阿甘甄選等企業合作建成天水麻辣燙食材供應中心,特色農業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累計引進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0家,創建國家、省、市級示范合作社112家,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21個、“甘味”品牌6個。“清水半夏”“邽山土蜂蜜”“清水粉殼蛋”“清水花椒”等4個農產品通過國家地理標志認證,不斷健全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持續促進群眾增收致富。
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打造亮麗風景線
走進賈川鄉梅江村,一幅幅生動的鄉村美景映入眼簾,錯落有致的民居與平整寬闊的鄉間小道相映成趣,農家庭院綠意盎然,生機勃勃,每一個細節都透露著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共同繪制出一幅幅詩意盎然的田園生活圖景。
賈川鄉梅江村村民朱入堂說:“鄉村建設以來,村上的變化太大了,路面硬化了、地下水道管網打通了,下多大的雨都沒問題,栽花種樹讓村上的環境越來越好,干完活回來可以在樹下乘涼,我們的精神面貌也比原來好多了。”
清水縣接續推進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創建,以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補短板為重點,從群眾最急需的巷道硬化、排污管網、戶廁改造、水渠、護坡等基礎設施入手,扎實開展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暨村莊綠化專項行動月活動,累計參與群眾1.8萬人次,出動機械831臺,整治“八亂”問題7326個,綠化面積達到2.9萬平方米,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創新治理舉措鄉村善治水平穩步提升
清水縣積極探索建立“主題黨日+文明實踐”治理體系,充分發揮“一約四會”引領作用,各鄉鎮圍繞村情實際,不斷總結完善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等8種鄉村治理模式,挖掘了金集鎮城科村“紅九條”、賈川鄉梅江村大槐樹講壇、草川鋪鎮磨兒村“三類”人才引領治理、白沙鎮桑園村“四個群眾說了算”等一批典型經驗做法,探索出了一批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經驗。
如今的清水城鄉,隨處可見綠水青山環抱著美麗新村,繁花綠蔭襯托著田園村居,阡陌縱橫通暢著農家生活,一幅幅和美鄉村的嶄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