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131509081120.jpg?h=683&w=1024)
盛夏時節,行走在清水的山水間,滿眼翠綠、萬物豐茂,處處涌動著蓬勃而熱烈的氣息。
今年以來,清水縣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學習運用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和保障糧食安全兩條底線,持續提升產業發展、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水平,農業農村各項工作加快推進。上半年,全縣預計實現一產增加值3.87億元,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95元,增長10.5%。2024年,清水縣正在匯聚更強大的力量,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泥l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147049032030.jpg?h=633&w=950)
因地制宜特色產業百花齊放
時下,正是中藥材肆意生長的季節,走進山門鎮觀音村姚林子梁的中藥材種植試驗基地,雨后的山林更顯靜謐,林下種植的中藥材淫羊藿,經歷雨水的滋潤后拔節生長,林地雜草除得干凈,淫羊藿顯得格外的精神抖擻。
淫羊藿是一種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全草都可以入藥,市場前景好。山門鎮森林覆蓋率達到64.5%,氣候高寒陰濕,屬典型林緣區鄉鎮,非常適宜淫羊藿等中藥材生長。觀音村搶抓先機,前期每天組織30余人采集野生淫羊藿,按斤收購,進行林下栽植。
山門鎮觀音村黨支部書記馮軍民說,“觀音村今年利用森林覆蓋率廣的天然優勢發展林下經濟,種植中藥材淫羊藿70多畝,現在成活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有效益后畝產在20000元以上,下一步我們將做好淫羊藿的后續管理工作,淫羊藿是多年生植物,一年種植,后續做好管護收益,繼續擴大種植面積,使我們村的林下經濟發展壯大。”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278902012032.jpg?h=552&w=950)
林下生財,富民興林。林下經濟是山區林區重要的綠色富民產業,山門鎮山門村“林下”種植的獨活,是山門鎮林下經濟產業的一種,近年來山門鎮依托優勢自然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有效帶動廣大林農發展獨活,淫羊藿,款冬花等林下經濟業態,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創業。
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近年來,清水縣緊緊圍繞蔬菜、干鮮果、小雜糧、食用菌、等特色產業持續發力,著力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
清水縣各鄉鎮結合具體實際,劃分明確產業重點發展,加快提升特色產業規;、標準化、品牌化水平。
走進黃門鎮臺子村嘉泰牧業園區,一排排圈舍有序排列,除菌室、配藥室等功能室一應俱全,工人們正清理牧區雜草,圈舍內草料運輸車來回穿梭,成群的牛正津津有味地吃著草料,現場一片繁忙景象。
嘉泰牧業負責人王國鎖說,“嘉泰牧業已經成立12年了,現存欄量1186頭,年產犢280余頭,每年給太子村集體分紅7.5萬元,養牛人及干零活的都是附近村民,每年發放工資22500余元,種植玉米、青貯飼草用工80余人左右,每年發放工資5萬元左右!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319103091803.jpg?h=633&w=950)
黃門鎮按照“因地制宜,宜種則種,宜養則養,一鎮一域,一村一品”原則,堅持“山地梯田育良種、靠機作保安降本,河谷川地掛菌棒、靠科技提質增效,高山林緣種藥材、防野物毀田減損,陡坡草地種飼草、以草帶畜齊發展”的發展思路,持續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擴大肉牛、土雞等畜牧養殖規模,帶動全株玉米、紫花苜蓿等飼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業產業多元發展。
“今年全鎮基地化發展草畜一體產業,種植全株玉米7000畝,紫花苜蓿4500畝、飼草燕麥2300畝,全年青貯飼草4.2萬噸。繼續鞏固臺子村4.1萬只商品蛋雞養殖基地,在冶坊3村和黃灣、樊家沿線打造萬只生態雞養殖基地,預計今年各類畜禽達到15萬頭(匹、只)!秉S門鎮鎮長桑鑫蕊說。
點上突破,推動面上“開花”。食用菌、肉牛、核桃等產業規模逐年遞增;林下中藥材種植規模歷史突破;清水交出了特色產業亮眼的“成績單”。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357775022558.jpg?h=713&w=950)
精深加工農副產品身價倍增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清水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晝夜溫差是食用菌生長的最佳“營養劑”清水縣食用菌示范園區通過前期市場調研和前景分析,立足縣情實際,大膽抓住機遇,利用空閑大棚資源種植食用菌,帶動周邊村民增收致富。
從食用菌菌棒原料配制,到菌棒自動化接種,再到菌棒智能化栽培,通過科技賦能,清水縣食用菌菌棒實現了全產業鏈生產,完成了食用菌產業升級蝶變。
走進菌棒生產加工車間,一臺臺生產設備高速運轉著,一根根菌棒排隊“行走”在傳輸帶上……自動化生產正為傳統菌棒生產“加速”。
“食用菌示范園是集菌棒種植、菌棒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食用菌加工園區。園區每年3月份下地,五月開始采摘,采摘期可持續到10月份,能采摘4-5茬木耳。食用菌園區共有10個棚,預計采摘木耳60000斤左右,產生經濟效益300萬元。我們每年能帶240余人在園區務工,季節性務工50余人。”清水縣食用菌示范園區負責人李少鵬說。
從“零散種植”到“產業大縣”,小香菇撐起了鄉村振興的大夢想。清水縣白沙鎮因地制宜找準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探索“一村一品”發展現代農業,推動了農村閑散勞動力家門口就業,不出村也能鼓起“錢袋子”,為鄉村振興增光添彩。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413726018237.jpg?h=633&w=950)
在位于清水縣紅堡鎮的成博潔清潔用品有限公司,只見木桿和布料整齊堆積,工人們正按照規定工序有條不紊地忙碌。有人負責安裝木制把手,有人負責扎捆布條、固定螺絲釘進行組接,一個個拖把在大家的默契配合下加工完成。
成博潔清潔用品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拖把、高粱拖把的加工及銷售,塑料制品、日用清潔用品的銷售。車間產品遠銷新疆、寧夏、陜西等地,年銷售額達600余萬元,員工年平均收入達20000元以上,有效拓寬了群眾的增收渠道。
清水把打造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作為農業發展的主引擎,全力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增值大文章,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有效延伸農業產業鏈,大力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432892068818.jpg?h=633&w=950)
在這一理念加持下,各鄉鎮主導產業“鏈”上發力,各類農產品“變形記”不斷上演——核桃經多道嚴謹的工序和嚴密的檢測后,變成唇齒留香的核桃乳、核桃制品;高粱經深度開發形成的笤帚、拖把等系列產品……通過精深加工,許多清水“土特產”成了市場上的“香餑餑”,一款款系列“土特產+”成為熱潮產品。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天下誰人不識君”,清水的農特產品在延鏈、補鏈、強鏈的助力下,走向更加廣闊的舞臺,強了產業,富了百姓。
![](/Files262/BeyondPic/2024-7/29/1722240449822029238.jpg?h=1200&w=1600)
今年,清水縣堅持因地制宜、適地適種的原則,采取差異化獎補的方式,全力壯大干鮮果、蔬菜、中藥材、小雜糧等特色產業。全年種植蔬菜6.12萬畝、中藥材4.49萬畝、馬鈴薯15萬畝;新建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4個,全縣累計建成食用菌基地44個,共計掛棒1460萬棒,正在積極爭創省級農業產業園;實施老舊果園改造3275.5畝,提質增效管理48萬畝;新改建畜禽養殖小區8個,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141.78萬頭只。緊盯意向目標企業,堅持“走出去”敲門招商6次,先后赴陜西、河南、黑龍江等地與16家企業對接洽談;積極“請進來”招商11次,面對面推介清水農業產業優勢,已經與一畝田集團、甘肅盛裕達甘肅盛裕達漢麻產業有限責任公司等初步達成合作意向并簽約。
如今,清水大地好山好水孕育的各類特色農產品,處處標注著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注腳,一幅產業興、農民富的壯美畫卷正在西北大地徐徐鋪展。(圖/文清水融媒記者劉嘉)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