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特色 看發展
清水縣永清鎮篇:多元產業融合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近期,清水縣融媒體中心推出《亮特色看發展》系列報道,帶您領略全縣18鄉鎮農業農村工作亮點,感受基礎設施建設的堅實步伐,見證產業發展的強勁動力以及項目建設的創新實踐。
今天,我們帶您走進清水縣永清鎮。
永清鎮常楊村中藥材簡介
近年來,永清鎮聚焦全縣“六大特色產業”板塊建設,堅持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組織力、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按照“整資源、建基地、引人才、謀發展、增后勁”的思路,多措并舉,全力打造好常楊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支部帶頭引領。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帶頭作用,確定2名班子成員包抓、1名科級干部蹲點、駐村干部及工作隊跟進,以常楊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為種植主體,明確鎮村組三級干部責任,做到每個環節有人跟進、環環相扣,無縫對接,確保種植任務高標準完成。
早謀劃早行動。春節過后村兩委便積極謀劃,及時選定土地。組織人員、機械對區域內的土地進行翻耕整理、施肥鋪膜,做好種植前準備,確保后續可以全面有序開展種植作業。
保質量增收入。種植基地采取“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種植模式,除股份經濟合作社主導外,吸引本村10戶有種植意愿的大戶及7戶散戶,全程參與種植,學習技術。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務工等方式,預計帶動100戶以上農戶增收。
目前,常楊村中藥材種植共計2440余畝,以板藍根、冬花、芍藥等為主。
清水縣永清鎮東山梁千畝飼草玉米種植示范點簡介
清水縣永清鎮東山梁千畝飼草玉米種植示范點總面積3340畝,其中,李崖村合作社種植938畝,蘇屲村合作社種植765畝,西關村合作社種植614畝,李溝村、義坊村合作社各種植512畝。多社聯動建基地。按照“倒茬輪作、提質增效”的思路,在連續兩年種植萬壽菊的基礎上,今年我們整合西關、義坊、李溝、蘇屲、李崖4村支部領辦合作社,聯合種植飼草玉米,有效解決單村種植面積過大,單個合作社種植人力、物力投入不足,重茬種植土地肥力不足、易發病蟲害等問題。今年秋季玉米收倉后,我們將繼續倒茬種植冬小麥。劃片包干抓質量。在種植過程中,我們建立了“定人定區域”的劃片包干責任機制,確定兩名班子成員全面負責示范點種植工作,5名村支部書記分別包抓各自區域,10名農技員現場指導,定期召開田間會議解決種植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確保種植責任靠實到每一名干部身上,種植標準落實到每一處田間地塊。訂單種植促增收。與17家養殖企業和種植大戶簽訂采購意向協議,初步達成每噸380元的采購價格。按照畝產4噸青儲玉米計算,示范點預計年產量1.4萬噸,年產值508萬元。在種植過程中,5家合作社以就近務工的方式帶動1000多名群眾增收,以土地流轉的方式帶動216戶農戶戶均分紅4300多元,以產業獎補的形式保底5個村集體村均增收6.7萬元。
清水縣永清鎮杜溝蔬菜種植基地簡介
近年來,永清鎮堅持“整域推進興產業”不動搖,持續在牛頭河流域發展壯大蔬菜種植產業1200畝,有效充實了群眾家門口的“菜籃子”。永清鎮杜溝村蔬菜種植基地是我們在“整域推進”總體謀劃下的一個東部示范點。依托項目建基地。在蔬菜基地建設過程中,杜溝村充分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龍頭作用,依托牛頭河流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交通便利的區位優勢,多次召開黨員群眾會議,充分尊重群眾意愿,集中連片流轉土地240畝,爭取項目資金300多萬元,建成設施蔬菜大棚34座16400平方米,發展露天蔬菜200畝。緊盯市場種鮮菜。項目建成后,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主體,引進兄弟興旺家庭種植農場經營管理,吸納村上8戶種植大戶參與其中,形成“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在種植品種上,我們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群眾的“菜籃子”需求,及時倒茬種植芹菜、菠菜、香菜菜等各種時令鮮菜。聯農帶農促振興。蔬菜基地建成以來,一直以新鮮多樣、價格親民兩大優勢暢銷各地。在蔬菜銷售旺季,基地門口搶購鮮菜的小商小販和周邊群眾絡繹不絕,形成了“窗口效應”。
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以來,基地主動對接全市各麻辣燙店鋪,以最優服務、最鮮品質全力保障外地寶寶舌尖上的美味。2023年,基地年產值360萬元,帶動800多名務工群眾月均增收2500元,帶動周邊21戶群眾發展蔬菜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5.6萬元。
清水縣永清鎮南塬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示范點簡介
近年來,永清鎮緊緊抓住糧食安全這條主線,在南塬建成大豆玉米復合種植基地。靠實責任抓落實。去年以來,永清鎮原泉村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集中流轉土地1580畝,有效解決了種植地塊分散、種植作物混雜等問題。地塊確定后,鎮黨委明確2名班子成員包抓、1名科級干部蹲點、2名駐村干部跟進,層層靠實各級干部責任,形成鎮村組三級干部抓落實的長效機制。科學種植保質量。充分發揮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生產經營主體的示范帶動作用,激發各方面種植主體種植積極性,縱深推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進農戶、進田間、進農場、進合作社。瞄準“玉米不減產、增收一季豆”的目標,邀請縣農業農村局下派技術人員全程跟蹤指導,選取抗倒伏能力強、耐密耐旱,易機收的航研9377、九洋818等玉米品種和東豆100等大豆品種,嚴格落實“4+2”種植技術要求,確保玉米穩產、大豆豐產,成本可控、提質增效。緊盯產銷提效益。村上股份經濟合作社與2家玉米收購企業簽訂玉米收購協議,與5家養殖場簽訂秸稈收儲協議,與原泉村豆制品加工廠簽訂大豆收購協議,實現訂單種植。預計玉米年產量2370噸,大豆年產量150噸,按照“三個訂單”收購價格,總產值預計160余萬元。
在種植過程中,通過土地流轉、就近務工等方式,帶動400戶群眾戶均增收2000元,同時為原泉村集體經濟增加經營性收入12萬元,實現農戶有增收、合作社有利潤、村集體有積累。
清水縣永清鎮馬溝村省級鄉村示范村簡介
永清鎮馬溝村位于清水縣城東部2.7公里處,全村共有3個自然村5個村民小組618戶2868人。
近年來,永清鎮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堅持規劃先行,立足馬溝村村情實際,在充分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科學編制《馬溝村發展規劃》,省級鄉村示范村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完善基礎提品位。按照“舊村重提升,新村補短板”的思路,拆除危舊房座、空心院78座,整治亂堆亂放6處,清理柴草堆放場3個。對照省級鄉村示范村“14+6+5”建設標準,硬化小巷道12000多平方米、主巷道423米,鋪設地下管網4600米、自來水管6200米,改造提升新時代文明實踐廣場1處,村莊基礎設施得到全面改善,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堅持產業優先強動力。突出“川區蔬菜,山區糧食”為主的產業發展思路,建成西塬小麥良繁種植示范點1600多畝,西靈山高標準金銀花種植基地2000畝草莓種植大棚8座6336平方米,蔬菜大棚32座12000平方米,為全村留守婦女、老人創造務工崗位3500多個,增加務工收入35萬元,帶動17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種植半夏、露天蔬菜,增加村集體經濟15.6萬元。
堅持鄉村治理樹新風。依托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四會”村民議事協商組織,健全村規民約,評選表彰“五星級文明戶”10戶、好媳婦7人、好公婆6人,美麗庭院120戶,村風民風明顯改善。積極探索推廣積分超市,成立志愿者服務隊5支,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23件,持續加強精神障礙患者等八類重點人群管理,逐步形成了群防群治的強大合力。
永清鎮義坊村鄉村建設工作簡介
永清鎮義坊村是城中村,全村578戶2128人分散在縣城14個居住點。義新村是義坊村委會所在地,共有73戶293人,群眾居住較為集中,與軒轅湖隔橋相望。
為進一步加快城中村鄉村建設步伐,提升軒轅湖景區周圍環境,永清鎮將義新村確定為2024年全鎮鄉村建設重點村。徹底拆違治亂強整治。今年以來,我們進一步加大拆違治亂力度,下力氣整治義新村巷道內亂堆亂放,全面提升人居環境;集中拆除沿河住戶院外違建房屋,清理院外占道樹木,拓寬樊河堤防道路,一定程度上解決沿河道路通行的“卡脖子”問題;收回群眾院外亂搶亂種的小菜園,還地于民、還路于民。對標群眾需求建鄉村。硬化巷道312平方米,鋪設排污管網100米,修筑樊河護坡200米,建設人行步道120米,綠化河畔100米,對沿河住戶墻面進行統一規劃改造,安裝太陽能路燈13盞,有效解決了巷道路面破損嚴重導致的群眾出行難,12處排污口直排河道上級督查整改問題多,路燈缺失群眾意見大等一系列急難愁盼問題。建立長效機制樹新風。選優配強巷長、路長、河長工作人員,推行“日清掃、月評比”“垃圾日產日清”“河長制”等制度,積極引導群眾分類投放生活垃圾,全力保障村莊周邊河清、巷美、路暢的良好人居環境。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建立“四會”議事協商組織,踐行村規民約,評選“五星級文明戶”5戶、美麗庭院26戶,村風民風得到顯著改善。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