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縣,甘肅省天水市下轄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天水市東北部。清水古稱上邽,以“清泉四注”而得縣名。
清水地理位置優越,素有關隴要沖、隴坂屏障、絲路咽喉之稱。既是“羲軒桑梓”甘肅的東大門,也是天水市連接平(涼)慶(陽)、關中地區的“橋頭堡”。
清水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化和生態旅游資源豐富,是中華人文初祖軒轅黃帝的誕生地、秦始祖非子首封地、西漢名將趙充國的家鄉,也是古絲綢之路關隴大道上的重鎮。自公元前688年秦武公置邽縣至今,已有長達2712年的建縣史。始祖文化、先秦文化、漢唐文化、宋(金)元文化積淀豐厚。清水是秦非子的首封地。據司馬遷《史記·秦本紀》記載,西周中葉,非子居于犬丘,因為周孝王養馬有功,得為附庸,封邑于秦。位于今清水縣城北樊河西岸和牛頭河北岸交匯處的臺地上的李崖遺址是秦人留在清水的歷史密碼,考古發掘的墓葬與秦國高等級貴族墓的葬俗一致,年代主要集中在西周早中之際,是迄今所見最早的秦文化遺存。已被確定為“魏晉古城”和“非子封邑”的李崖遺址,被國家文物局列為2011年全國重大文物考古發現第13位,2013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李崖遺址考古發掘之前,關于秦人先祖非子封邑究竟在什么地方,學術界多有爭議。李崖遺址的發掘證實了清水是秦文化的發祥地。考古重點調查了清水縣的牛頭河及其支流,基本摸清該流域古文化遺址分布狀況。牛頭河流域調查發現各類遺址117處,其中含周代(西周至春秋時期)遺存的31處,含戰國時期遺存的12處,含漢代及其后遺存的12處。發現的31處含周代遺存的遺址,有13處分布在清水縣白沙鄉至紅堡鄉的牛頭河中游兩岸,是整個流域周代遺存最豐富的區域。在這一區域,位于清水縣城附近的李崖遺址不僅面積大、而且文化堆積豐富,在整個牛頭河流域以周代文化為主的遺址中是絕無僅有的。清水縣博物館也曾在李崖遺址征集到一批具有商式風格的陶器,甚為重要。最終確定今天清水縣秦亭鎮秦樂山下秦亭河谷地的秦亭鋪村,就是秦祖非子的封地秦邑所在地。秦人由此開始不斷發展強大,進而東進中原,建立華夏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集權王朝。
先秦文化傳承至今,璀璨人文與自然風光交匯形成一顆綠野明珠——非子牧場。非子牧場,又名馮河草原,是秦非子牧馬封邑之地。平均海拔2000米,森林覆蓋率高,草原面積大,天然風光好,是“踏青賞花、避暑休閑、牧馬養生”的旅游勝地。
春日的非子牧場水草豐美、廣袤無垠的草原無限延伸,駿馬散落其間悠閑自在地吃草,游人策馬揚鞭、最是瀟灑恣意,構成一幅風光旖旎的原生態牧場畫卷。景區內林草茂密,植被良好,有林地2000多畝,草原5000多畝。山勢渾圓的峰丘、梁脊、寬谷、緩坡,連片的林木與連綿的草甸草地相映成趣,潺潺溪流、清澈潭池與藍天白云呼應生輝。在這里,可以欣賞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現牛羊”的牧野風光,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適爽與愜意。
因其獨特的風光和深厚的歷史底蘊,2023年10月,非子牧場還吸引了電影《天水之門》來此取景拍攝。導演陳建軍對美麗的草原景色印象深刻,他認為,兩千多年前,秦人的先祖非子曾在這里牧馬,今天的人去記錄、復原兩千多年前秦人先祖牧馬的場景,是在打造聯通歷史的橋梁,會留下一個獨一無二的文化IP。相信未來的非子牧場一定會給周圍的老百姓帶來福祉,帶來發展機遇。
近年來,清水縣以“秦”文化為主題,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新建秦文化博物館、飲馬泉、鹽界碑、觀景臺等人文景觀,培育休閑觀光、餐飲民宿、兒童游樂、騎馬體驗、露營燒烤、農產品采摘等多種旅游業態。如今的非子牧場已成為文旅農康融合發展的絕佳之地,更是眾多游人來清打卡的旅游勝地。
除了先秦文化,清水還擁有包括軒轅故里、充國家鄉、清水溫泉、生態花園、隴上鄉村、運動休閑等在內的多樣文化生態旅游品牌。借助天水麻辣燙火爆“出圈”的好時機,清水縣推出親水賞花康養之旅、尋根祭祖探尋之旅、民宿風情觀光之旅、親子時光康樂之旅、軒轅故里人文之旅、尋奇探幽生態之旅、采摘賞花農康之旅七條精品旅游線路,全方位展示了清水文化旅游、民俗文化、特色美食、生態康養等方面的優勢,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正是春游好時節,歡迎各地游客來清水泡“天然氧吧”、聽“山泉流韻”、觀“牧野風光”、探“人文奇觀”、覽“自然美景”、過“田園生活”,充分感悟文化之韻、體驗親水之樂、感受賞花之美、品味康養之旅!(清水融媒記者 李榕)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