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5241341080342.jpg?h=551&w=800)
清水古稱上邽,漢武帝時期更名為清水縣,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里山川廣袤,農牧發達,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漢代以后,這里貿易繁盛,文化勃興。今天,我們從清水縣館藏文物北朝陶樂俑中一起了解清水輝煌燦爛的歷史。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5254575033541.jpg?h=1381&w=800)
北朝陶樂俑是一組彩繪陶樂俑,經過1000多年的風化磨蝕,彩繪大多已脫落。但讓人欣慰的是,陶樂俑的面部表情依然生動。12個樂俑造型簡練、極具動感。樂隊成員身著統一裝束,男樂師發髻高挽,酷似今天女孩子的丸子頭。女樂師則梳著少女特有的雙垂髻,顯得端莊秀麗。樂師們的長裙高系于胸,裙擺鋪地,顯得自在飄逸,這是南北朝時期的經典造型。在麥積山石窟北朝時期的塑像中,這樣世俗化的形象多有呈現。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5266845018595.jpg?h=1313&w=800)
陶樂俑是中國古代墓葬中常見的一種陪葬器物,它發端于春秋戰國,到漢朝時已相當流行。唐朝時期,陶樂俑進入了鼎盛階段。天水地區曾出土過很多陶樂俑。上世紀七十年代,天水市北關西湖嘴出土了一組唐代騎馬伎樂俑。這組騎馬伎樂俑共4件,他們有的吹著橫笛、有的側身吹著排簫、有的昂首擊鼓,生動再現了唐代商賈在漫漫絲綢之路上的精彩生活。也許,只有這樣載歌載舞才能夠排除寂寞、消除疲勞,鼓勵他們繼續前行。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5281176063778.jpg?h=1239&w=800)
今天,當人們靜靜凝視這件北朝的陶樂俑時,往日的盛世繁華和“絲綢之路”帶來的交流成就依舊歷歷在目,曾經盛極一時的“絲綢之路”在今天又將勾勒出一幅和諧發展的恢宏畫卷。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