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2204424062384.jpg?h=534&w=950)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產業旺則鄉村興。紅堡鎮立足村情實際,不斷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因地制宜,積極發展黑木耳產業,把“小木耳”做成“大產業”,穩農就業,助農增收,賦能鄉村振興。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2000662086430.jpg?h=633&w=950)
紅堡鎮崔劉村食用菌黑木耳大棚投資473萬元,占地100畝,建設木耳種植鋼架大棚28座10800平方米、晾曬大棚14座3000平方米、新建蓄水池2座、管理房3間60平方米,露天地擺20畝。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1392666003620.jpg?h=633&w=950)
4月1日,記者來到崔劉村黑木耳食用菌大棚,棚內一片火熱的勞動景象。一排排吊袋木耳整齊垂放,工人們正熱情高漲地掛著菌棒,技術人員認真指導,仔細檢查每排菌棒吊袋質量,查看大棚內木耳生長所需水分和溫度。截止目前,28座木耳種植棚已掛菌棒25座60余萬棒。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1410767079200.jpg?h=633&w=950)
紅堡鎮崔劉村村民成秀萍邊掛菌棒邊說,“這個黑木耳大棚離我家特別近,早上送完孩子,做完家務我就過來開始掛菌棒,一天工作八九個小時,照顧了孩子和老人,還能掙點生活費補貼家用。”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1872018082802.png?h=538&w=950)
崔劉村以村集體流轉土地和村集體合作社建設好的大棚經營使用權方式入股,農戶以勞動力入股,按照項目投資的6%提取13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全年可帶動200人次就業用工,帶動用工人員增收20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一個項目多方收益的目標,預計全年產量達到36噸,產值達到216萬左右。同時,動員周圍群眾積極參與木耳菌棒養菌、打孔、吊袋、地擺、澆水、采摘、晾曬等工作,就近就地就業,實現土地和勞動力雙收益,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1889037098660.png?h=532&w=950)
“崔劉村木耳吊帶大棚種植基地于2023年建成,以村集體租賃、企業承租的方式經營,目前共有木耳種植棚28座已掛菌棒60余萬棒,晾曬棚12座,每年可吸納附近群眾務工600人次,戶均增收1萬元,同時可實現村集體經濟增長10萬元。下一步,我村將以培育種植能手、發展種植大戶為目標,通過木耳基地,吸納群眾種植木耳,增加增收渠道。”紅堡鎮崔劉村黨支部書記宋巖說。
![](/Files262/BeyondPic/2024-4/2/1712041433654024514.jpg?h=633&w=950)
近年來,紅堡鎮依托獨特的地理位置,因地制宜做好產業帶農增收,以培育強村富民主導產業為目標,在白駝河流域發展設施蔬菜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著力培育村戶新的增收點,助推鄉村振興。同時,以村集體統一流轉土地,爭取項目,建成園區,引進龍頭企業種植,充分發揮“企業+技術員+本地能人大戶”的模式,以幫帶學、以學促用,強化技術培訓及運營管理模式,增加村戶收入,穩步帶動群眾自種承包經營,增強產業聯農增收效益。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