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要振興,產業需先行。今年以來,金集鎮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聚焦打造產業強鎮目標任務,整合優勢資源,強化科技支撐,鉚足干勁拼勁,竭力提質增效,打出產業發展特色牌,塑造鎮域經濟新優勢,全面推動特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園區化發展,以農業強促進農村美、帶動農民富。
嚴守耕地紅線,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強化糧食安全“國之大者”認識,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按照“不能只算經濟賬、還要算好政治賬”的原則,嚴格落實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堅守耕地紅線,持續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果,實現撂荒地動態清零。穩定糧食生產,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各項任務落實。全年完成1.28萬畝冬小麥、9400畝大田玉米、5800畝飼草玉米、8380畝馬鈴薯、4873畝小雜糧、600畝大豆玉米復合種植田間管理及采收,秋季已完成12913畝冬小麥、7643畝冬油菜播種任務,全力打造5240畝冬小麥良種繁育基地和1000畝冬油菜單產提升試驗基地建設。
延伸產業鏈條,緊抓富民產業“金鑰匙”。圍繞全縣10個億級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加快推進全鎮果品產業迭代升級,在馬廟梁實施喬砧短枝寬行省工栽植200畝、矮砧密植100畝,引進秦脆、愛妃、維納斯黃金等品種高接換優300畝,大櫻桃改造新優品種寬行省工栽培210畝,實施果園提質增效4000畝。全力建成望日臺680畝金銀花、曹溝150畝蘋果矮砧密植園、馬廟梁萬畝蘋果示范片帶、潘山3600畝大櫻桃、水清4800畝花椒等9個農業產業示范園區建設,建成集果品生產包裝、冷鏈保鮮、倉儲物流、果品交易、電子商務于一體的西部果品交易批發市場和集小麥選種、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果品和小麥產業鏈不斷延長,產業集群逐步完善形成。
培育經營主體,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通過加大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培育,引領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以新型經營主體為紐帶,發揮其上接市場、下聯農戶的作用,切實將小農戶嵌入大產業、帶入大市場、融入大鏈條,引領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緊盯合作社“五有”標準,積極實施合作社規范運營能力提升行動,全鎮運行規范的合作社55家,其中省級示范社4家、國家示范社1家。扎實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新培育高素質農民300余人,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2000余人次,農業經營隊伍不斷壯大。
壯大集體經濟,繪就鄉村發展“實景圖”。積極實施村集體經濟突破提升行動,堅持月調度月小結,全面推行“四個一批”發展路徑,按照一村一策發展計劃,指導制定“一承諾兩計劃”,全面落實行政技術雙包抓責任制,深入穩步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實現多元倍增。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累計達到447.89萬元,村均達到37.3萬元,年收入全部達到了20萬元以上,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任務。
注重品質提升,用好品牌戰略“助推器”。堅持梯次推進、協調發展、量質并舉、以質塑牌,走以質取勝的農產品品牌發展道路,在做大做強現有品牌的基礎上,依托資源稟賦、優勢產業,積極推進“三品一標”認證,注冊“金欣果”“伏椒香”“金耳”“潘星果”等農特產品商標,不斷提高農產品影響力、附加值和競爭力,示范帶動農產品綠色無公害發展。(清水融媒信息員 柳志芳)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