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土門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堅持用自治消化矛盾、用法治定分止爭、用德治春風化雨,鄉村的美麗“嬗變”,彰顯出“三治融合”促進社會治理、助推鄉村振興取得的明顯成效。
“自治”強基礎,激發“源動力”
堅持把黨組織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按照“黨建引領、強村富民”的思路,以“村集體種,引進大戶種、農戶自種”的模式種植萬壽菊、金銀花、高粱、飼草玉米等特色產業2493畝,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將村集體依托銜接資金270萬和190萬建成的果蔬保鮮庫、高粱加工車間租賃給經營主體,每年為村集體增收23萬元,帶動90名群眾在內務工。深入挖掘手工編織的傳統習慣,填補婦女農閑時節生活空缺,讓廣大婦女在家門口創業增收。不斷完善村級民主議事制度,廣泛開展村民議事、民情懇談等各類議事協商活動,組建了由創業人才+鄉賢能人+房頭理事3類人物組成的9名村民議事代表委員會,保證村民的參與權、知情權、決策權、監督權,依托“巾幗家美積分超市”每月開展積分兌換,調動廣大群眾參與鄉村治理和人居環境整治的積極性,以實際行動改善農村環境“臟、亂、差”現狀,形成齊抓共管、人人參與的良好氛圍。
“法治”保障,增強硬實力
常態化開展法治教育進村戶活動,大力培育“法律明白人”,建立以村“兩委”成員、網格員等為主要成員的“法律明白人”隊伍,利用“天水綜治”APP、“天水五治”、微信群、公眾號等媒介,暢通線上村情民意傳達渠道。筑強法治主陣地,打造法治文化廣場1處,持續開展“八五普法”“法律七進”活動,指導群眾全覆蓋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和注冊“金鐘罩”小程序。深入踐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全面排查化解鄰里關系、家庭矛盾、債權債務等各類矛盾糾紛,常態化開展隱患排查、夜間巡邏等行動,重點對外來可疑、假僧假道、聚眾賭博等嚴格查處,引導群眾遵紀守法。今年以來共開展“法德進萬家”活動20余次,化解矛盾糾紛7件,化解率100%,為群眾鄰里和諧、社會穩定奠定了基礎。
“德治”教化,喚醒內生力
堅持以德鑄魂、以德化人、以德促行,土門村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勇”為主題,建設新時代文化實踐長廊1處,孝德文化園1處,將鄉村傳統文化與孝德文化相結合,同時,充分發揮鄉賢理事會、道德講堂等德治教化作用,弘揚勤儉節約、厚養薄葬、喪事簡辦、婚事新辦等文明新風,廣泛開展“道德模范”“身邊的好人”“最美志愿者”“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兒媳”等評選活動,大力宣傳孝親敬親、庭院整潔等方面的先進典型事例,讓群眾隨時感受到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的榜樣模范,以身邊人講身邊事的形式講好家風故事,倡導群眾“學”“做”典型,以良好的家風帶鄉風淳民風。
一項項獨具特色的鄉村治理措施,讓土門村的村民深深感受到了“三治融合”帶來的變化——家庭和睦了,環境衛生了,鄉風文明了,產業發展了,社會和諧了……鄉村治理初見成效。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