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清水縣白沙鎮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緊扣鄉村振興目標任務,以社會安、鄉村美、農民富為落腳點,堅持“六個著力”,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著力黨建引領,推動集體經濟提速增效。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重要抓手,緊緊圍繞全縣村集體經濟“四個一批”發展路徑,落實鎮黨委班子成員包抓村集體經濟發展機制,緊盯提升村集體經濟項目運營成效,采取班子成員包抓、邀請技術人員指導、定期開展評估等方式,切實強化監管,確保管理規范、運行高效。通過因地制宜謀劃產業、積極引進資金扶持、全面落實種植項目、持續跟進后續管理、盤活各類資產資源等方式,全鎮村級集體經濟呈現穩步發展的良好勢頭。
![](/Files262/BeyondPic/2023-8/29/bb2cb08516164e538f0e8ed258f497df.jpg)
著力鄉村發展,推動項目建設落實落地。扎實推進省市縣“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以“產業興村、基礎強村、生態靚村”為著力點,突出“秀美鄉村、生態田園”特色,采取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打造提升的思路,持續完善鄉村基礎設施,鞏固提升桑園村示范村項目建設,堅持村莊整體規劃,通過拆危除舊、整治亂堆亂放、亂搭亂建、砌筑護坡、鋪設管網、硬化巷道等措施有序推動程溝村省級示范村建設項目落實,在有效運營趙溝等3村中央三部委扶持村集體經濟項目的基礎上,不斷加強招商引資,推動桑園村食用菌產業園創建項目和程溝村麒麟西瓜種植項目落實落地,建設種植基地2處,逐步在鄉村大發展和環境面貌大轉變上實現示范引領。
著力糧食安全,堅決守牢保糧增收底線。牢固樹立糧食安全底線思維,全面壓實糧食安全工作責任,扛牢黨委和政府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嚴格履行糧食安全黨政同責,不斷強化重農抓糧意識,嚴守耕地保護紅線,鞏固撂荒地整治成果,穩定小麥、玉米、馬鈴薯三大糧食作物面積。建設600畝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處,保障全鎮冬小麥播種面積的基礎上,不斷優化種植結構,采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300畝,打造千畝示范點1處,實現“一地雙收”,擴大種糧面積,高質量完成了全鎮玉米、蠶豆、大豆、小雜糧和馬鈴薯的種植工作,切實保障了全鎮糧食安全。
著力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按照全鎮2023年“1455”特色產業布局,依托牛頭河產業發展示范帶,實現湯浴河、太石河、箭桿河、車套河四大流域產業集聚發展,因地制宜種植萬壽菊、蠶豆、金銀花、蔬菜,同步發展半夏等中藥材種植產業,打造太石等5個千畝蠶豆示范點、湯浴等2個500畝萬壽菊示范點、西靈山馬溝段600畝金銀花示范帶和箭峽村百畝半夏種植示范點。充分發揮產業聯農帶農機制,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方式,由村黨支部引領,合作社組織,農戶參與,通過吸納務工、帶動農戶分紅等方式,與農戶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村集體和本村農戶共同致富,實現了村集體與農戶“雙增收”的目標。
![](/Files262/BeyondPic/2023-8/29/56289d6a8a8a44509bbe6147b55aeb84.jpg)
著力扮靚鄉村,持續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堅持生態優先,聚焦“美麗塑形”,采取“拆、填、整、剪、補、護”等措施,統籌機械和人力,組織開展公路沿線綠化,補植行道樹,整修路肩、綠化帶,修剪行道樹、花草綠植,拆危除舊、填坑護路等工作,常態化組織開展“三清理四整治五提升”人居環境攻堅提升行動,全面清理鎮域內生活垃圾、村內溝渠、農業生產廢棄物;聚焦村內亂堆亂建、亂貼亂畫、亂接亂拉、“兩點三場”、各種通訊網線、電線等桿線“空中蜘蛛網”開展專項整治,細梳人居環境“妝容”,扮靚鄉村顏值,嚴格落實環境衛生“門前三包”責任制、“巷長制”村莊巷道管護機制、垃圾分類機制,完善衛生廁所管護機制,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成效。
![](/Files262/BeyondPic/2023-8/29/21948c24ab984c54a359df2fae40a1fb.jpg)
著力文明創建,全面提升鄉村治理水平。聚焦文化振興,著力全國文明城市創建以及文明村鎮創建目標,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抓手,圍繞“五大核心內容”,全面運用“廊亭講堂”“田間課堂”,提升干部群眾理論政策水平;打造“六個一”志愿服務模式,提升服務水平,依托“文明實踐隊伍+一約四會”開啟鄉村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鄉村文明程度。推行“三治融合”模式,以法治為綱強保障,以德治為基揚正氣,以自治為本添活力,堅持聽民聲、聚民力、匯民智、順民意,搭建“民意化”鄉村治理平臺,努力做到群眾有呼聲、組織有回應、干部有行動,實現鄉村建設、人居環境、產業發展、村莊管理、集體經濟等重大村務決策都由群眾集體商議決定,讓群眾成為鄉村治理的“當家人”,推動鄉村治理水平再上新臺階。(清水融媒信息員 何婷婷)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