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尋出路 帶民共致富
——黃門鎮馬什村多措并舉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Files262/BeyondPic/2023-8/2/2e1172ce52ea4d26aa8fd2067b49c565.png)
黃門鎮馬什村位于黃門鎮北部,距鎮政府15公里,屬于黃門鎮第二大村。村子坐落在南北山底間,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有2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常住人口511戶2006人,耕地面積6735畝、人均3.26畝,林地面積1446畝。
一直以來,土地面積大、人口外出多、土地撂荒嚴重、村集體經濟薄弱始終是阻撓全村發展的最大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馬什村堅持“黨建領航尋出路、干部吃虧做示范、黨員帶頭當先鋒、群眾跟跑見效益”的工作思路,持續推進撂荒地整治,實現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喚醒“沉睡”撂荒地,使“荒山”變“良田”,“良田”變“糧田”。同時,通過項目扶持、產業帶動、資產經營等方式,不斷拓寬村集體經濟增收渠道,形成了村級班子有闖力、黨員群眾有聚力、經營管理有能力、鄉村治理有活力的良好局面。至目前,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7.77萬元。
![](/Files262/BeyondPic/2023-8/2/001d38d596c34dd689f9ad84283133e9.png)
支部把舵,破除“根基弱”的問題。面對耕地面積大、村民外出務工多、土地撂荒嚴重、產業發展緩慢,基礎設施薄弱的困境,馬什村“兩委”一班人始終堅持“風險支部冒,責任班子擔”“干部拼命干,黨員做示范”,于2018年,由支部書記帶頭,村“兩委”干部參與,每人籌集1萬元共8萬元作為資本進行入股投資購進大型拖拉機1臺,對全村400余畝撂荒地進行開墾種植飼草玉米,當年村集體收入4萬余元。近年來,先后又購進大型拖拉機3臺,收割機1臺,依托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整治撂荒地3800畝,種植蠶豆1700畝、油菜400畝、大豆玉米復合套種500畝、萬壽菊200畝、金銀花150畝、小雜糧450畝,使撂荒地變成“致富田”。
多點開花,破解“路子窄”的問題。考慮到種植業效益低、村集體經濟收入單一的問題,村“兩委”班子多方考察,大力發展土雞養殖,搶抓機遇落實中央三部委村集體經濟項目,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小區1處,由村集體自主經營飼養能繁母豬30頭,育肥豬60頭。通過撂荒地復耕,種植飼草,大大降低養殖成本。畜禽糞便處理后用作糞肥還田利用,進一步促進農藥化肥減施增效,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共贏。今年,村集體甘冒風險,以每畝1200元的標準租賃土地50畝,探索種植二荊條辣椒50畝,主動承擔全鎮1875畝萬壽菊育苗工作。至目前,通過撂荒地復耕復種、銷售土雞、育肥豬等途徑,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37.61萬元。這些舉措正回應了“我不干誰干,我不虧誰虧”的誓言,村“兩委”干部學經驗、謀發展、探出路,村集體成功,路也就通了,村民才能安全借道。
![](/Files262/BeyondPic/2023-8/2/ee041379d91f4ae19ef4e168c8ad9ba6.png)
儲備人才,破解“力量單”的問題。黨支部牢固樹立“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工作理念,持續抓好村黨支部干部隊伍建設,按照每一位村組干部的擅長和能力每晚安排好第二天的工作,大家早出晚歸,各干其事、各負其責,每位班子成員既能各自獨當一面,又能在完成各自任務的同時,配合協助其他同志。在村組干部中,有一半具備駕駛拖拉機開展耕旋地、覆膜、收割的能力,村干部天天上山種莊稼,親自開車耕旋地、覆膜點籽、除草施肥、收割打碾、養雞喂豬、開展防疫、宰殺送貨,沒有一個人埋怨自己干多了,而是害怕自己干少了。
![](/Files262/BeyondPic/2023-8/2/82f1e00719de4f4d8aaa8cf113ca6241.png)
聯農帶農,破解“服務弱”的問題。通過撂荒地復耕復種、銷售土雞、育肥豬等途徑,馬什村集體經濟收入翻了幾番。但村集體富不算富,群眾富才算真的富。為此,馬什村按照“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由合作社向農戶提供雞苗、技術、定價收購,帶動村民發展散養土雞5000只;利用中央三部委扶持村集體養豬項目,帶動12戶農戶發展養豬產業,全村年生豬上養量達到600余頭;大力發展萬壽菊育苗和萬壽菊種植,帶領村民就地務工收入達到35.67萬元,真正做到了致富路上“一個都不能少”。同時,村黨支部從村民最迫切的人居環境整治需求、最關心的村容村貌問題入手,通過“四議兩公開”,利用村集體經濟積累,動用挖機裝載機153小時,組織投勞326人次,在馬什村新鋪設、更換道牙673米,拉土鋪墊、整理路肩3.8公里、花帶6.7公里,新植、移栽行道樹449株,填坑8處,騰挪柴草等亂堆亂放22處,清理空心院5處,清理河道6處241米,新建花欄12個,整治危舊墻6367平方米,鋪墊土方887車1774立方米,全力整治全村路域環境及人居環境,真正實現“支部有作為,集體有收入,群眾得實惠”。(清水融媒信息員 王保祥)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