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清水縣按照全省“5155”鄉村建設示范行動總體要求,圍繞創建“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目標任務,緊盯“12+6+5”建設內容,按照“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的思路,著力打造“形態美、生產美、生活美、人文美”四美融合的美麗田園鄉村,讓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是統籌推進,繪制發展新藍圖。堅持規劃先行,按照“聚力打造示范村、特色發展旅游村、鞏固提升達標村、加快建設薄弱村”的思路,根據村莊區位條件和發展趨勢,在調研、踏勘、研判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區域保護、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配置等綜合因素,因地制宜、量體裁衣,科學規劃村莊的空間布局,合理確定村莊的規模,注重完善鄉村社區功能,全縣9個村莊納入縣城總體規劃,120個發展類村莊、27個其他類村莊完成規劃編制和評審工作,紅堡鎮西城村等130村已通過縣政府批復,紅堡鎮小泉村榮獲2021年甘肅省優秀村莊規劃案例。
二是內外兼修,打造和美新家園。始終堅持把資金投入作為鄉村建設的根本保障,采取項目靠一點、財政拿一點、鄉村籌一點、農戶集一點的工作路徑,累計安排鄉村建設資金2億余元,建成20個省級示范村、60個精品村和120個達標村。今年繼續創建省級示范村20個、精品村20個、達標村60個,全面完成省級鄉村建設示范縣創建任務,力爭各類示范村在全縣所有行政村實現全覆蓋。堅持注重突出鄉村特點,保留鄉土氣息,栽植鄉土特色林果樹種進行鄉村綠化,利用村莊空閑地塊精心建設小菜園,在庭院內外栽植薔薇、月季、竹子等植物彌補院墻巷道單調生硬的缺點,精心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達到了“果樹菜園憶鄉愁”“一架薔薇滿院香”的整體效果。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污水處理、廁所革命、污水治理,積極開展公路綠化、美化,持續改善流域水環境質量,建成垃圾焚燒站17座、鎮村污水處理站33個、衛生戶廁4.4萬座,村內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常住戶改廁率達89.48%以上,初步實現了“河暢、堤固、水清、岸綠、景美”的目標。
三是固本強基,再塑產業新優勢。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鄉村建設的重中之重,大力培育“干鮮果、畜牧、蔬菜、中藥材、小雜糧”五大特色優勢產業,全縣累計建成干鮮果園48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160萬頭只,蔬菜、中藥材、馬鈴薯種植面積分別達到10萬畝、3萬畝、14萬畝,引進山東諸城外貿有限公司、新疆盛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重點龍頭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與農戶簽訂訂單生產合同,帶動全縣種植萬壽菊1萬畝、金銀花2.2萬畝。投入資金6000余萬元,在已經建成的20個省級鄉村建設示范村建設食用菌產業園16個、果品產業園2個、蔬菜產業園2個,初步形成“一村一品”“連鄉成片”“集片成鏈”“一縣多品”的農業特色產業格局。
四是共建共治,引領鄉村新風尚。積極探索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鄉村治理的新路徑,以政治“把舵領航”,以法治“定分止爭”,以德治“春風化雨”,以自治“內消矛盾”,以智治“聚勢賦能”,努力構建現代鄉村治理體系。通過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一約四會”、網格化管理、廉政“防護網”“一站式”服務和“一門式”辦理“七個全覆蓋”,打通鄉村治理“神經末梢”,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注入了新動能。因地制宜,探索鄉村黨建聯盟引領型、崇文重教引導型、村民議事參與型、多元主體帶動型、村社聯建服務型、積分評價管理型等模式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推行“巷長制”、農戶“門前三包”責任制、“日掃日清”等環衛制度,將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等納入村規民約和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走出了一條共創共建共享的人居環境改善之路。
(新聞來源:天水市農業農村局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