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好一半禾,苗好七分收。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在清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內一派繁忙景象,工人們分工合作,正有條不紊地進行苗穴播種、覆蓋基質、搬運苗盤、澆水、覆膜等工序,為周邊蔬菜瓜果栽植供應做足準備。
走進育苗基地智能溫室大棚內,一股溫熱的氣息撲面而來,一排排已經栽種的菜苗擺放整齊,生機勃勃,預計清明前后可供周邊蔬菜種植基地和菜農移栽。
“我們今年計劃育苗300多萬株,主要品種有辣椒、西紅柿、黃瓜、茄子、西瓜等,供應縣區白駝河流域、后川河流域、白沙鎮等蔬菜種植基地以及部分種植散戶。”清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級農藝師蔡巧娟說。
過去菜農們大多采用自己育苗或者從外地購買種苗的方式,不僅成本高,還存在種苗死亡率高、適應性差等問題。為了保證蔬菜育苗的質量和產量,園區技術人員按照“品種優新、技術優先、設施配套”的發展思路,運用先進的基質穴盤育苗技術,讓種子更好地吸收養分,根系生長得更加發達,確保出苗率在95%以上。
據清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級農藝師劉俊儒介紹,“相比傳統育苗方式,使用基質穴盤的育苗,既實惠又容易栽植,運輸方便,存活能力強,蔬菜可以提早10-15天上市。”
清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按照“以需定苗、梯次推進”的思路,根據市場需求和歷年新品種試驗示范結果,科學選定了10多個抗病性強、品質優、市場歡迎度高的蔬菜品種。根據種植茬口特點和苗齡,倒推播種日期,在播種、培育、管護、栽植等關鍵環節全程技術指導,確保秧苗供應。
“在今年苗木培育過程中,我們更加注重品種選擇和技術保障工作。充分聽取當地菜農的意見,并依托我們園區多年試驗種植經驗,選取適宜我縣生長環境、表現穩定、存活能力強、商業價值高的種子進行栽植,并指派專業技術人員每天進棚指導,確保今年育苗工作高質量完成。”清水縣現代農業產業園高級農藝師蔡巧娟說。
目前,園區育苗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日育苗量15萬株左右,至本月中旬可完成全部320萬株的育苗任務。部分鄉鎮和蔬菜種植基地的育苗工作也在同步推進,五月份之前將全部達到移栽標準,保障今年蔬菜秧苗穩定供應。
“一批苗”關乎著“一季菜”。近年來,清水縣積極構建棚室育苗體系,采取“合作社+基地+訂單+技術服務”的模式,培育新品種,提升種苗質量,以優質、高效的秧苗供應保障新一年的蔬菜產業發展。去年全縣種植蔬菜8.4萬畝,建設蔬菜大棚1000座以上,推動蔬菜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園區化發展,全縣蔬菜產量達到9.5萬噸以上,成為當地農民持續增收、鄉村振興的新引擎。今年,清水縣將在川區新建蔬菜生產標準化基地5個,建設設施大棚720座,科學謀劃蔬菜產業,持續培育壯大蔬菜全產業鏈,以產業興旺助力鄉村振興。
(新聞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