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強國。今年以來,清水縣圍繞“東南牛羊、西北生豬、中部蛋雞、全域草蜂 ”的產業布局,優化完善全產業鏈條,建設畜牧養殖產業片帶,堅持“以草促畜,種養結合,循環發展”的理念,逐步形成以養帶種、以種促養、草畜一體化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全面引領帶動種植業和養殖業融合高效發展,推進全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
在黃門鎮嘉泰牧業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對稱有序的養牛圈舍,兩座巨大的青貯池坐落一旁,牛舍內成群的牛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飼料。另一座圈舍內,工人們正在用鏟車清理糞污,運輸車輛來回穿梭,現場一片繁忙的蓄養景象。
嘉泰牧業負責人王國鎖告訴記者,“嘉泰牧業現養殖西門塔爾良品肉牛1080頭,現存欄830頭,年出欄250頭左右,年收益4500萬元。年收貯青貯玉米6500余噸,可帶動周邊群眾50多人就近務工,年增收7000元左右。”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龍頭企業是帶動特色產業發展的火車頭。近年來,黃門鎮嘉泰牧業依托縣上牛產業發展和飼草玉米種植各類扶持政策,在規模、質量、效益上下功夫,持續推動規模化、現代化養牛和草畜一體化。十年間,養殖規模實現從剛開始的幾十頭牛發展到現在的存欄量1080頭,年收貯青貯玉米達6500余噸,企業逐步走上了良好的發展軌道。
走進豐望鄉磨上咀村千頭生豬養殖基地,干凈整齊的圈舍內,隨處可見現代化的養殖設備,先進的養殖技術在群眾中得到普及化應用,一頭頭豬仔在圈舍上養。豐望鄉磨上咀村千頭生豬養殖基地是集“標準化豬舍、配電系統、供水系統、采暖系統、污水排放系統、防疫消毒系統、采購養殖設備”為一體的養殖基地,既解決了環保問題,也實現了由村內養殖戶向村外遷移的改變。基地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由黨支部牽頭,資產權屬歸磨上咀村集體,具體由村內養殖戶承包經營,預計年出欄6000頭、產值1500萬元。
“縣畜牧中心著力打造十億級草畜一體化產業,重點在示范基地創建、畜禽增量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發展上下功夫,爭取銜接資金1972萬元,建成八個高質量養殖示范基地。種植飼草玉米7.6萬畝,引導農戶就近就地務工增加務工收入。”清水縣畜牧獸醫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支志剛說。
今年以來,清水縣緊緊圍繞全縣“六大特色”產業板塊構建,依托全縣優質飼草資源優勢,著力打造10億元級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重點擴大肉牛、肉羊、生豬、牧草、中蜂等產業規模,新增高標準養殖經營主體10家,引進屠宰企業1家,著力抓好秸稈飼草化利用、良種提升增量、活畜屠宰加工、疫病控制預防四大重點任務,建設草畜一體化全產業鏈。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引領、專業合作社一體化經營帶動,通過財政獎補實施擴群增量和飼草玉米種植項目,探索萬壽菊等農作物秸稈青貯技術,有力保障了畜牧養殖草畜飼草供應。同時因地制宜采取“畜—沼—果(菜)”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糞污資源化利用,初步形成以養帶種、以種促養、草畜一體化的生態循環產業鏈。截止目前,全縣畜禽飼養量達到144.43萬頭(只),實現畜牧業產值7.41億元,增加值3.16億元,同比增長10%,畜牧業生產能力穩中有升。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