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1672215357389082478.jpg?h=569&w=950)
為促進區域一體化發展,按照“地域相鄰、產業相近、民風相同”的原則,以紅堡鎮西城村為中心村,聯合紅堡、白駝2個鄉鎮10個村成立了白駝河流域黨建聯盟,走出了一條“黨建引領、鄉村共建、社會共治、產業共謀、成果共享”的區域發展新路徑。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1672215365791070017.png?h=628&w=950)
鄉村共建。組建成立白駝河流域鄉村建設理事會,圍繞“產業定帶、帶上選村、村分等級、梯次推進”的思路,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建議,對流域內的所有自然村按帶布局、突出要素、分類建設。對照舊村實際,突出文化、突出特色、凸顯功能進行升級改造。實現村莊道路、巷道硬化、安全飲水、堤防治理、排水渠道、路燈監控、文體設施、垃圾分類處理等村莊配套基礎設施全覆蓋,使發展根基更加牢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1672215376505070983.jpg?h=713&w=950)
社會共治。成立流域治理理事會,探索出“341”區域協同治理新模式。以支部聯親、黨員認親、群眾結親的“三親模式”,讓來自10個不同村的群眾結對互幫,成為相親相愛的一家人;以支部、黨員、網格員、群眾為主體的“四方結隊”,有效促進村組之間的相互學習、溝通交流;以“1+3+N”的村民議事模式,打破行政村區域壁壘,建立“區域大事共商、各村難事共議、困難問題共幫”的有效治理機制。商議重大事項3項,成功調解跨區域矛盾糾紛7起,推動婚嫁移風易俗,對彩禮“限高”,沒有超過5萬元的情況,對禮金“設限”,最高不超過200元,讓婚姻遠離負債,人情回歸本質。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1672215387397081101.jpg?h=713&w=950)
產業共謀。流域內10個合作社組建產業發展聯合社黨委,下設8個黨小組,統籌整合耕地、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等發展要素,形成了“資源共享、信息共通、有事互幫、發展共贏”的新格局,共建成設施蔬菜大棚1200座22萬平方米,引進普羅旺斯、金優219、羊肚菌等11個新品種,探索“西紅柿+草莓”、“萬壽菊育苗+西紅柿”、“青刀豆+羊肚菌”的產業結構模式,年產值達到1500萬元。示范引領流域內兩側山地種植萬壽菊3100畝、蠶豆2900畝、洋姜2000畝,帶動周邊2300人參與產業發展,戶均增收2萬元,人均增收4000元,促進村均集體經濟積累5萬元以上。
![](/Files262/BeyondPic/2022-12/28/1672215399084077195.jpg?h=713&w=950)
成果共享。充分利用現有基礎設施,實現了“成本最小化、成效最大化、共享全民化”的目的。對教育、醫療等資源加強整合應用,強化流域內各中小學校的合理設置,落實小學、幼兒園學生就近入園,初中學生短程上學的便利措施;對流域內各村衛生室加強人員和器材的配置,讓群眾看病不再難、醫療有保障。同時,6座污水處理站解決了9個易地搬遷點污水處理難題,1座垃圾焚燒站讓全流域村莊內所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統籌謀劃產業布局,建成萬壽菊育苗基地4處、青儲池1處,聯盟各村享受“苗種優先供給、技術優先指導、產品優先收購”的特惠政策,有效解決了種銷難題,為全縣產業發展,農產品銷售提供了新思路。
(來源:清水縣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